凌晨三点,上海的街头仍是那样宁静,一辆商务车悄然驶入一个高档小区。车内的于和伟揉了揉疲惫的双眼,手机屏幕忽然亮起,是大姐发来的语音消息:“小伟,拍戏别太累,记得按时吃饭。”听到熟悉的乡音,平日里风光无限的“老戏骨”顿时眼眶湿润。三十多年前,那个曾经差点饿死的小男孩,如今已经功成名就,但每当想起大姐,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依然会不由自主地涌动。
于和伟的故事,始于1971年,那年他出生在辽宁抚顺一个破旧的小平房里。家里本已贫困,父亲是一个收入微薄的搬运工,根本无法支撑11口人的生活。更糟糕的是,母亲因高龄生产无法哺乳,于和伟年仅三个月时,几乎饿得奄奄一息。关键时刻,大姐毫不犹豫地将他抱回了自己家。
“那段日子,大姐每晚都痛得眼泪掉个不停。”于和伟曾在采访中哽咽回忆。大姐当时正处于哺乳期,要喂养自己刚出生的女儿,同时还得照顾这个奄奄一息的弟弟。为了让于和伟吃饱,大姐常常把自己的女儿的奶水让给了弟弟,自己忍着饥饿。邻居们纷纷劝她放弃,但大姐总是紧咬着牙根,眼里含着泪水说:“他是我弟弟,我不能看着他死掉!”
不幸似乎总是紧跟着这个家庭。于和伟三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的一切重担都压在了母亲的肩上。每天清晨天还没亮,母亲就推着烤红薯车上街,风雨无阻。大姐们主动辍学,出去打工,连年幼的于和伟也会捡煤渣、拾柴火,帮母亲分担家务和生活的压力。
18岁那年,于和伟考上了抚顺市的幼儿师范学校,但4000元的学费犹如一座大山,几乎让他的梦想无望。为了筹钱,哥哥姐姐们挨家挨户借款,最小的姐姐甚至忍痛卖掉了自己心爱的钢琴。当大姐将那笔带着温度的学费交到他手上的时候,于和伟心中暗暗发誓:“等我有了本事,一定要让全家过上好日子!”
怀着家人的期望,于和伟踏上了艰难的演艺之路。从最不起眼的龙套角色做起,他凭借扎实的演技,逐步成为观众熟知的实力派演员。从《三国》中的仁爱刘备,到《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他用一场场精彩的表演征服了人心。2003年,他拿到了人生的第一笔5万元片酬,毫不犹豫地将这笔钱汇给了母亲。
成名后的于和伟并没有沉溺于名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八个哥哥姐姐每人买了一套房子。“没有大姐的奶水,我早就活不到今天;没有哥哥姐姐的支持,就没有现在的我。”他在一次颁奖典礼上动情地说,“房子不是报答,只是想让他们知道,小时候是他们在保护我,而现在,换我来守护他们!”
如今,于和伟早已成为演艺圈中的实力派人物,然而他依旧谦逊低调,感恩至深。他经常回老家探望哥哥姐姐,和母亲聊家常。对他来说,曾经那些吃百家饭、穿补丁衣的日子,那些全家挤在简陋平房里取暖的岁月,才是他一路走来、坚持到现在的动力来源。
从一个吃着姐姐奶水、差点饿死的苦命娃,到如今为家人遮风挡雨、支撑起整个家庭的顶梁柱,于和伟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苦难不是枷锁,而是走向成熟的阶梯;名利并非人生的终点,懂得感恩,才能走得更远。而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那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赤子之心,比任何奖杯都更加闪耀,比任何角色都更加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