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备受瞩目的电影《酱园弄·悬案》中,尽管该片仅上映8天便突破了3亿的票房,然而口碑却一落千丈,豆瓣评分低至5.9,创下导演陈可辛职业生涯的最低分。那么,这部充满年度热度的大片究竟为何没有得到观众的青睐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悬疑缺失,宣传大打折扣**
《酱园弄·悬案》改编自1945年震惊上海的“酱园弄杀夫案”,本身故事充满了家暴、杀夫、翻案等话题性元素,注定会成为热议焦点。电影在宣发时以“悬疑大作”作为卖点,宣称反转层层,剧情扑朔迷离,还打出了“曾在戛纳亮相,实力强劲”的宣传语,吸引了无数观众的期待。然而,真正走进影院后,观众却发现,这部片子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可言,剧情早在电影宣传阶段就已经泄露,谁是受害人,谁是凶手,甚至杀人动机,都早已在预告片和宣发中曝光。事实上,这根本不算是一部悬疑片。如果真的要做成悬疑片,导演在选角和宣发时就不该提前揭晓所有谜底。这样一来,电影的宣传与实际内容严重不符,观众的期待被彻底辜负,也为影片口碑的崩塌埋下了伏笔。
**豪华阵容,故事支离破碎**
电影虽然请来了章子怡、雷佳音、易烊千玺、赵丽颖、杨幂、李现等20余位大牌明星,阵容堪称豪华,但这反而成了影片的“致命伤”。角色数量多到让人眼花缭乱,但这些人物似乎并不是根据故事需求来选的,而是为了给明星加戏份而被硬塞进来,导致电影的剧情显得冗长且杂乱无章。众多角色既无法与主线紧密相连,亦无法产生足够的情感共鸣,令人觉得角色形象毫无深度。就拿雷佳音饰演的警察局副局长薛至武来说,他的戏份通过夸张的表演和特效妆占据了大量时间,甚至让他这个男性反派反而抢占了主角詹周氏的风头。而尹昉、沈佳妮、李现、易烊千玺等人的角色,要么形同虚设,要么只是符号化的存在,根本无法为故事增色。
电影的整体感觉就像一盘拼盘,镜头散乱无序,人物众多却无法交织成一个紧凑且引人入胜的故事。这种混乱的叙事让观众很难投入情感,自然也无法对电影产生好感。
**女性叙事浮光掠影,缺乏深度**
电影以女性视角为主,试图探讨女性的反抗与觉醒,试图借此吸引观众对女性题材的关注。然而,电影在这方面并未做出深刻的探讨,反而显得有些浮于表面。片中的女性角色数量众多,但每个女性形象都只是停留在空洞的口号喊话,缺乏深度和内涵。导演似乎更关心的是如何利用女性的苦难来吸引眼球,而忽略了对女性的尊重与真实性的呈现。尤其在展示女性受暴力和压迫时,影片陷入了奇观化的陷阱,过度渲染女性的受虐场面,最终沦为视觉上的消费,令人感到不适。
更糟糕的是,尽管电影本应侧重女性角色的反抗与觉醒,但男性角色却依然占据了过多的戏份,甚至让男性警察角色成为了影片的主导,严重喧宾夺主,导致这部本应是女性题材的电影,最后变成了大男主电影。而且男主角的形象是一个反派汉奸,这无疑让影片的女性叙事显得更加尴尬与失败。
**剧情失焦,法庭戏不打磨**
为了所谓的“高潮”,影片中许多戏份被过度宣传,但实际上它们并没有推动剧情发展或深化人物内心。例如那场野猪的逼供戏,看似刺激,实则对剧情几乎没有帮助。相比之下,影片本应最重要的庭审戏,却被导演草草处理,错失了真正的聚焦。
在法庭戏中,詹周氏原本应是通过此场景展现女性的自我觉醒和反抗,但导演却并未深入挖掘这一关键情节。詹周氏在法庭上的“觉醒”不仅空洞无力,而且完全依赖于大喊口号和背诵他人写的文章,毫无情感的层次和深度。真正的重点应是詹周氏为何选择杀夫,究竟是什么让她走上这条绝路。但导演似乎并未深入探讨这一核心问题,反而在不重要的情节上浪费大量时间,最终让影片的主题显得模糊不清,难以打动观众。
**性别叙事的过度强化,观众难以认同**
电影中的性别叙事将女性的苦难简化为“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将女性的处境过度归结为与男性对抗。这种片面的叙事忽视了女性在更广泛社会层面的挣扎,也未能触及人类个体所共同面临的苦难。影片过度强调性别对立,不仅失去了真实性,还让观众难以产生共鸣。
从法律角度来说,杀人分尸几乎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会面临极刑,詹周氏的翻案首要对抗的是法律,但在电影中,她在法庭上第一句话竟然是“我没杀人”,这让观众对她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更为让人诟病的是,影片还涉及到了伪造证据、破坏司法等情节,这不仅让影片的正义感受到质疑,也让故事的逻辑性受到严重破坏。最后,性别正义似乎凌驾于法律正义之上,这种叙事模式彻底撕裂了影片的逻辑和价值观,也让观众对其合理性产生了强烈的质疑。
总结来看,虽然《酱园弄·悬案》拥有豪华的演员阵容和引人注目的话题,但由于悬疑成分的缺失、叙事的混乱、女性题材的浮夸与过度强化的性别话语,使得这部电影未能达到观众的期望,口碑急剧下滑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