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周星驰一句经典台词“做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在《少年足球》中一鸣惊人,点燃了整个时代对足球的热情,也让无数人对未来的足球充满期待。
时间来到24年后,国足沦陷的现实令人失望,而女足却逐渐崛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星驰携新作《女足》强势回归,这部作品既被看作是当年精神的续篇,又是对中国女足的赞歌。
不过这次,虽然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掀开锅盖一瞧,周星驰这锅大餐里,煮的不过是满满的情怀和流量大杂烩。
为何说《女足》只剩下情怀?看看主演阵容你就明白了。
主演是张小斐,紧随其后的是迪丽热巴,男一号由张艺兴担当,其他女演员包括赵丽娜、艾米、张天一以及星女郎徐娇……(以上资料来自豆瓣)
这阵容乍看还算不赖,但放眼过去周星驰的作品,和这次《女足》的人选对比,不难发现所谓的“精挑细选”其实不过是按照流量排位罢了。
演员选角根本不考虑演技或角色契合度,完全看谁热度高,谁是流量担当。比如当时张小斐刚凭《你好,李焕英》爆红,自然被捧为第一女主。
迪丽热巴虽然流量不低,但并无代表作,排在第二。
张艺兴也同样是流量选手。
撇开“周星驰导演”和“少林足球续作”的标签,只看演员阵容,这就是一锅典型的“顶流点餐”,简单粗暴。
唯一不同的是,剧中还请来了“镶金边”的韩影帝宋康昊坐镇。
然而,若去掉“星爷出品”的光环,宋康昊的加盟甚至不算“镶金”,反倒像是内娱导演的小花招。毕竟,近年来韩国体育界频频曝出“吹黑哨”丑闻,这么一位韩国影帝演裁判,自然容易引发舆论关注。
若剧情中真的出现了裁判“黑哨”桥段,那只能说……周星驰的创作力已经枯竭了。这可不是骂他,只是讲事实。
这种玩梗手法,如果换作普通导演,也许还能有点意思,可周星驰用,实在太low了。
曾经的星爷,是梗王,是创梗高手,如今却沦为玩梗的平庸导演,堕落的程度让人唏嘘。(顺便说一句,宋康昊饰演裁判这角色本身,就已经陷入了“玩梗”的陷阱。)
除了流量为先的选角和刻板的人设梗外,《女足》还有一个敏感话题——女权。
选女足题材显然是为了蹭“女性自强”的热度,周星驰本人也坦言,这部电影是为“女性主义”正名。
不管是真女性主义还是伪精致女性主义,普通导演玩一玩还说得过去。但“百年周星驰”却借助流量、玩梗,甚至主动站队某种主义,实在是输了个彻底。
最后来聊聊投资。
坊间传言,《女足》的总投资高达3.8亿,周星驰还频频强调42%的经费用于特效。
回想当年《少林足球》的辉煌,周星驰看重特效无可厚非。
然而剧情讲述峨眉队队长在师兄徐风鼓励下,将功夫融入女足,经历合作、反目、和好,最终带队夺冠……
听着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
没错,这不就是当年《少林足球》的翻版吗?
感觉星爷就是拿老掉牙的冷饭配方,换个性别,结合时下女性力量做了场投机。
用旧碗装了新酒,但酒的味道还是那样。
从选角到剧情,再到人设,《女足》根本配不上“星爷出品”这四个字。
而周星驰不停强调“特效”,反而让电影显得更加无趣。
刘德华曾说,他不理解为什么一部电影要花几个亿。
如今市场反应来看,一部宣称投资几个亿、花大钱做特效的电影,大概率就是扑街烂片。
而周星驰的《女足》,几乎到处都是雷点。
周星驰会不会沦为下一个“成龙翻版”?
一切等《女足》上映后,自会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