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辈人常说,好节目跟老面馒头似的,越嚼越香。《曲苑杂坛》就是这么个物件,当年那句 “说演弹唱,东西南北中” 一出来,全家老小准保搬着小马扎围到电视机前,比过年还齐整。
主持这节目的汪文华,那会儿风头正劲。跟倪萍并称 “央视双花”,就跟院子里的石榴花和海棠花似的,各有各的艳。听说她主持的节目,收视率高得能把同期的综艺按在地上摩擦,街坊邻居聊天,三句不离 “昨天汪文华那包袱甩得,绝了!”
为了把节目做活泛,她真能豁出去。想请评书大师袁阔成出山那会儿,正赶上三九天,她揣着自己写的十几页策划案,在老先生家楼下冻得直跺脚。“丫头,你这股子犟劲,比我当年学评书还拧”,袁阔成打开门瞅着她冻红的鼻尖,叹着气让进了屋。她攥着冻得发硬的策划案,手心里全是汗,心里头念叨:今儿说啥也得把老先生请动。
节目能火,全靠一个 “杂” 字。就像老家赶集的货摊,啥新鲜玩意儿都有 —— 这边相声逗得人直拍大腿,那边魔术又让人瞪圆了眼,中间还夹着京韵大鼓的调调,听得人骨头都酥了。当年洛桑在节目里学驴叫,后台的汪文华笑得直抹眼泪,对着洛桑说:“小子,你这嗓子,是老天爷赏饭吃!”
谁承想,这火得发烫的节目,说凉就凉了。
节目火成这样,难免有人眼热。姜昆那会儿正推广网络相声,想在《曲苑杂坛》开个专场,意思是多给相声留点地儿。汪文华不乐意了,梗着脖子说:“这节目能活到现在,就因为它像个杂货铺,啥都有。单卖一样,那不成了供销社了?”
俩人为此吵得脸红脖子粗,跟俩斗架的公鸡似的。后来汪文华在采访里没藏着掖着:“有些人上节目,路子不那么透亮。” 这话一出,跟往热油里泼了瓢水似的,炸开了锅。再后来,《曲苑杂坛》悄没声儿地停了,汪文华也从荧幕上没了影。
街坊们都念叨:“多好的主持人,咋说没就没了?”
最近刷到她的消息,倒让人松了口气。
现在的汪文华,70 岁了,头发白了不少,笑起来眼角的褶子能夹死蚊子,可精神头比小伙子还足。在老年大学教曲艺,学生里有拄着拐杖的老爷子,也有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她教快板时特逗,拿着板子敲学生的手心:“慢点,这玩意儿跟人喘气似的,得有停顿,你那速度,赶着投胎呢?”
学生们笑成一团,她自己也笑得直不起腰,活像个老顽童。
这几年她迷上了公益,每年冬天都拉着一车棉衣往山区跑。有回跟志愿者聊天,她说:“当年做节目是想让大伙儿乐呵,现在干这个,是想让孩子们能暖乎乎地念书,都是积德的事儿。” 有老乡拍了视频,她蹲在地上给孩子试棉鞋,嘴里念叨:“脚暖了,念书才有力气,中不中?”
前阵子有网友偶遇她在公园打太极,穿着普通的布褂子,动作慢悠悠的,跟当年在台上那个风风火火的主持人判若两人,可眉眼间的温和劲儿,一点没变。
你要是当年守着电视等《曲苑杂坛》的,不妨琢磨琢磨,这人生啊,就跟那节目似的,有快板的热闹,也有评书的沉静。只要心劲儿不散,在哪儿都是舞台,你说中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