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声界,拜师与收徒本是极为严肃且意义深远的传承仪式,承载着艺术的延续与行业的规矩。但杨议这大半年来,和侯耀华联手操作,从拜师传闻的甚嚣尘上到最后收徒的惊天反转,一系列操作实在令人瞠目结舌,这场闹剧背后,流量变现的痕迹过于刺眼,吃相堪称难看。
起初,杨议拜师侯宝林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在相声圈掀起巨浪,无数目光聚焦,大家纷纷猜测这场拜师仪式将以怎样隆重的形式举行,又会对相声界的格局产生何种影响。侯耀华更是积极奔走,似乎要促成一段相声界的佳话。可谁能想到,五个月不到,剧情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杨议不但拒绝拜师,还自立门户高调收徒,这一系列操作,像极了精心编排的闹剧,而观众不过是被牵着鼻子走的看客。
这场收徒仪式,毫无传统拜师收徒的庄重,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盛宴。杨少华坐轮椅现身,杨光的快乐生活剧组演员助阵,看似热闹非凡,实则充满“流量密码”的味道。再看他收的徒弟,真正学相声的没几个,甚至还有直播助理,这就不得不令人怀疑,收徒到底是为了传承相声艺术,还是为了扩充自己直播商业版图,打造自己的“流量家族”。
在流量时代,直播带货、短视频等新媒体确实为相声演员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传统艺术传承当作儿戏。杨议依靠早年杨光的快乐生活积攒的国民度和观众缘,本可以在相声传承上好好发力,真正为相声艺术培养人才,可现在却把收徒变成了一场商业秀。
杨议每年都要收徒的承诺,更像是一场“商业扩列”计划。弟子们被要求承担各种杂务,这和传统相声中师徒间纯粹的艺术传承相差甚远,更像是在打造自己的商业团队,利用徒弟们的资源和劳动力,实现自己的流量变现。长此以往,相声艺术传承的初心被抛诸脑后,只剩下被利益熏心的逐利行为。
从这场风波中,我们看到的是相声行业在时代浪潮冲击下的迷茫与挣扎。传统师徒制虽有其弊端,但它所蕴含的艺术传承精神不应被肆意践踏。杨议的行为,无疑是对传统相声行业规矩的挑战,也给其他相声演员敲响了警钟:艺术传承不容亵渎,流量变现需守住底线,否则,再深厚的观众缘和艺术底蕴,也终将在利益的漩涡中消耗殆尽,留下的不过是被人诟病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