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对王牌》新一季的热度越来越高,然而,关于沈腾和贾玲是否会回归的问题一直备受网友关注。节目导演吴桐近日终于忍不住回应了这一质疑,但他的言论却迅速引发了巨大的反响,评论区简直炸锅。吴桐的一句话,简直让人傻眼:“《王牌对王牌》之所以好,是因为它让沈腾和贾玲迅速成为了国民一线喜剧巨匠。”这话一出,网友们纷纷吐槽:这不是典型的“倒反天罡”吗?
因为,大家对于《王牌对王牌》的印象,的确少不了沈腾和贾玲的身影,但说到他们的代表作时,可能《王牌对王牌》压根就不是第一选择。吴桐竟然把他们的“喜剧巨星”地位归功于节目,这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也过于简单化了两人成功的轨迹。节目当然是加速了他们的曝光度,但他们的成功根本不是靠《王牌》单独撑起来的。
沈腾与贾玲在《王牌对王牌》里默契十足,搞笑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他们的即兴反应,像贾玲吐槽沈腾“一人顶三个最讨厌的男人”那种无厘头又有趣的段子,或者沈腾临场化解尴尬(比如抱不动贾玲那一幕),这些都让他们迅速成为观众的笑点来源。节目的高光时刻,很多时候就是他们两个的配合默契所带来的笑料。
而且,《王牌》确实把沈腾和贾玲的一些性格特点放大了,比如沈腾的“机智油腻”,贾玲的“自黑共情”。两人完全打破了观众对于传统喜剧演员的固有印象,变成了更多观众喜爱的综艺偶像。沈腾搞笑的时候一副“油腻大叔”的形象,贾玲则是通过自嘲消解了身材上的所有嘲笑,给观众带来了满满的亲切感。
不过,真正让他们爆火的,还是他们本身的才华和战略性的转型。沈腾早在《王牌》之前就已经凭借《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等电影,牢牢把握了喜剧圈的地位。综艺节目更多的是锦上添花,沈腾在节目中的即兴能力,像在传声筒环节的创意表演,简直就是他原有才华的最佳体现,而非节目给他创造了这些才华。
至于贾玲,在《王牌》期间,她的事业完全发生了质变。她的导演处女作《你好,李焕英》斩获54亿票房,随后的《热辣滚烫》更让她成为全球票房最高的女导演。虽然她在节目中展现了良好的控场能力,但她的导演成就根本和《王牌》没有太大关系,关键在于她自己的创作野心。
综上所述,《王牌对王牌》更多是加速了他们的成名之路,但他们的成功本质上源自个人的实力和战略性转型。而这场由吴桐引发的争议,实际上暴露了节目一个根本性问题——过度依赖“沈腾贾玲”。
吴桐在采访中坦言,节目如果没有沈腾和贾玲,确实面临着停播的危机。比如第八季,贾玲因拍电影缺席,沈腾一个人支撑,效果显得有些疲态。而到第九季,网传沈腾因为拍摄《流浪地球3》彻底退出节目,节目组虽然试图通过九人阵容填补空缺,但笑点却被批得尴尬,甚至连“广告中插综艺”这种词都成了批评点。
更重要的是,吴桐在回应中说“不强求艺人回归”,看似是一种体面话,实则透露出一种无奈的反思。他意识到,节目对明星的过度依赖,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地步。毕竟,连艺人自己都觉得《王牌对王牌》已经不再是加分项了。那么,节目究竟是捧红了明星,还是明星捧红了节目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显而易见。
网友的反应也很直接:“当初靠沈腾贾玲爆火,现在说‘不强求’?早干嘛去了?”这句话正好揭示了节目面临的困境:没有成功培养起其他强势的喜剧力量,导致节目一旦失去了沈腾和贾玲,就会陷入窘迫的境地。
总的来说,吴桐的这番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也引发了观众的不满。他将艺人的成功过于简化,忽略了内容和演员本身的价值。正如网友所说:“让我们笑出眼泪的从来不是游戏,而是他们啊!”沈腾、贾玲、杨迪等人在节目中的表演,不仅仅是游戏本身的搞笑,而是他们将那些简单的游戏道具和环节,玩出了与众不同的幽默感和效果。节目本身或许可以靠创新来提升质量,但如果没有优秀的艺人和他们的创意,节目又能走多远?
吴桐也承认了早期过度依赖重复游戏模式的问题,并表示新一季将打破惯性,但网友的耐心已经所剩无几。评论中充满了“现在才想创新?”的质疑:“抄了那么多,现在才想起来创新?”“最想红的综艺导演,果然名不虚传!”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王牌对王牌》如今面临“去沈贾化”的阵痛,但沈腾和贾玲已经在更广阔的领域验证了自己超越综艺的真正含义。他们的“王牌”并不仅仅体现在节目上,而是他们个人的不可替代性,正如大家所说,真正让观众捧腹大笑的,从来不是那些设计好的游戏,而是他们用心表演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