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失去姐姐大S的陪伴,小S一度陷入沉寂,鲜少露面。然而,为了支持二女儿Lily的首次画展,她终于现身。她不仅带着众多亲朋好友亮相,连蔡康永与贾静雯也送来了花篮祝贺,甚至一向不拘小节的小女儿Alice也为姐姐撑了场面,出席了这一场合。
据说,小S的好友贾永婕还花了近五千元人民币,购买了Lily的一幅抽象风格的娃娃画。这一举动,似乎表明小S非常重视并支持二女儿将艺术作为未来的事业发展。然而,问题随之而来——Lily的画展真的符合她的艺术追求吗?抑或,这种过度支持只是在为她铺设一条错误的道路?
一、画风诡异,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许多人在看到Lily的《猎人》画作时,纷纷表示,这幅画仿佛描绘的是经历家暴的小S。画中的女孩有着一头蓝色头发,代表悲伤的色调,一双空洞的大眼睛,脸上满是淤青。画下的文字写道:“她们不是被凝视的对象,而是冷静的猎人。”
不少人纷纷评论:“感觉像家暴后的小S”,“这幅画看起来像是被家暴的女人”,“画面让人联想到妈妈被揍后的模样,太真实了。”甚至有人直言:“这些画面是Lily的潜意识流露,妈妈或许也因此从中获得情感释放。”
而Lily自己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自己从小学六年级便开始接触艺术,那时她的作品曾被同学评价为“诡异”。即便如此,她的艺术老师却看到了她的天赋,鼓励她继续创作。值得注意的是,Lily在六年级时的作品就暴露出她内心的一些问题,早早显现出她的心理状态不太正常。
“你说画出这种风格的人心里没问题?我相当不信。”这句评论的背后,揭示了艺术背后心理的深层次影响。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母亲,小S难道没有察觉到女儿的心理问题吗?如果她真正爱她的女儿,难道不该更注重帮助她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吗?
二、画作“热销”背后的假象
Lily的画作是否真如报道所说,一经展出便售罄?台媒的报道令人难以置信。众人普遍怀疑,这种“热销”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是人际关系的“捧场”,而非艺术的真正价值。
许多人对Lily画作的评价也并不高:“这些画作看上去像是凶宅的装饰,诡异而阴森”,“如果我家里挂这样的画,可能会做噩梦”,甚至有评论称“就算你给我五千,我都不愿意要这幅画。”有些人认为,这只是为了维持某种社交人情而做出的购买行为,“这些画最终可能会被打包回收。”
无论如何,Lily的画作与其说是艺术创作,倒不如说是一场基于“人情”的商业炒作。身为母亲的小S,似乎并未意识到,这种人为打造的成功假象,最终只会让女儿陷入更大的困境。
三、为“画展而画展”,缺乏真正的艺术内涵
Lily曾在接受采访时直言,自己与老师和家长一同筹备了这一画展,并参考了诸如LABUBU与奈良美智等流行艺术家的作品。她承认,画展的筹备其实更多是商业性质,缺乏原创性的突破。
这场画展对于一个真正热爱艺术、用心创作的艺术家来说,显然无法与其作品的深度相提并论。就拿李湘的女儿王诗龄来说,她从小便坚持每天画画,努力磨练自己的技巧。王诗龄的作品《花园》早在12岁时便获得了国际艺术大奖,并获得了在卢浮宫展出的机会。她的作品展现了她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对美好世界的感悟,与Lily的画作相比,显然更具原创性与深度。
因此,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能够打动人心,传递出独特美感的艺术形式。小S是否真正理解这一点,仍然值得深思。
结语:母亲的支持,还是错误的引导?
小S是否真心支持Lily,还是在无意识中误导了她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这场画展是母爱、虚荣心,还是母亲对女儿未来发展的真正关心?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不可忽视的是,艺术的真正意义远不止于赚取眼球和金钱。最重要的,是是否能通过艺术,传达出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和灵魂的呼喊。
希望Lily在未来的艺术路上,能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而不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或是满足某些社交需求而创作。毕竟,艺术的价值远超表面功夫,它是一种内心的表达,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