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秋臣
如果你在考虑是否购买票去观看《侏罗纪世界:重生》,接下来的内容大概率能帮助你做出决定。本文将为你详细解析电影的优缺点,以及适合哪些观众。
首先,从恐龙的表现来说,电影毫无疑问做得相当出色。特效极其逼真,恐龙的细节刻画几乎达到了让人信服的程度,超越了许多以恐龙为主题的乐园游戏,营造出强烈的沉浸感。对于恐龙爱好者而言,单单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有冲动走进电影院。影片中的沧龙、泰坦巨龙和风神翼龙等种类的恐龙栩栩如生,此外,诸如棘龙、霸王龙等经典恐龙也得到了很好的呈现,甚至加入了融合蝙蝠基因的蝠翼迅猛龙等令人惊叹的新奇设定。电影的台词曾戏谑现今恐龙电影“屡见不鲜”的现状,借此暗示要给观众带来更多“未曾见过”的恐龙种类,的确不乏新鲜感。
如果你是恐龙迷,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完全可以给你带来极大的视觉快感。
除了恐龙的视觉冲击,电影中的明星阵容也是不可忽视的亮点。《侏罗纪世界:重生》云集了诸多大牌明星,斯嘉丽·约翰逊(寡姐)、乔纳森·贝利(乔贝贝)、马赫沙拉·阿里(《绿皮书》中的钢琴家)以及曼努埃尔·加西亚-鲁尔福(《林肯律师》中的主要演员)等,几乎每一位演员的戏份都十分重要。在他们的演绎下,影片的人物性格显得更为丰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乔贝贝的咀嚼声给人带来了一种令人放松的ASMR感,简单的细节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
寡姐的动作戏依旧是毫不逊色,凭借她多年来的演技积累,动作场面流畅且可信。马赫沙拉·阿里的角色也有一个亮点,最终,他吸引了变异恐龙的注意,保护了小女孩,这一情节也与他角色此前失去孩子的背景相呼应,增添了角色的深度。
如果你对主题乐园和游乐设施有兴趣,这部电影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去除剧情部分后,剩下的几乎就是一场充满刺激的娱乐项目。在某些场景中,主角团队仿佛是观众代入体验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与霸王龙近距离逃脱的情节中,代入感极强。片中对霸王龙前爪的细致刻画,以及小女孩和小恐龙的互动场面都非常可爱,虽说剧情中的宠物角色戏份较少,但那些喜欢萌宠的观众可能也会因此感到愉悦。
然而,尽管影片在视觉效果和明星阵容方面表现亮眼,电影本身也有许多槽点。如果你已经决定购票观看,可以跳过以下内容,因为接下来将涉及大量剧透。
《侏罗纪世界:重生》在我看来,实属一部典型的流水线烧钱大片。它按部就班地遵循了商业电影的模板:剧本看似由AI生成,特效至上,接着在大量的明星阵容中堆砌角色,最终的目标是“看上去很酷”。故事简单粗暴——一张巧克力包装纸引发了17年前的灾难,基因突变的恐龙从研究基地逃脱,许多年后,一支探险队因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与这些恐龙展开了“打怪”之旅,完成了一连串的“样本收集”和“副本挑战”。其中,团队成员为治疗心脏病而进入恐龙禁区,目标是收集三种恐龙的基因样本。然而,由于选择了巨型恐龙作为目标,他们不得不面临更多生死考验。电影的情节就像是为了填补这些打斗和特效场面而存在,剧情的深度几乎为零。
组队的设定极为典型:富豪出资,招募寡姐和乔贝贝等角色,大家各司其职。随之而来的,当然是因为目的不同而产生的强烈矛盾——这几乎是所有此类电影的标准套路。而所谓的“送人头”设定也是屡见不鲜,若某个角色早早牺牲,便说明他们的咖位不够,而那些明星大咖则往往能够在巨大的危险面前毫发无伤,成为不死的“超人”。
然而,影片的最大槽点还是剧情中的“额外”角色插入。一家父女三口与未来女婿的插入,毫无征兆地出现在了故事中,仿佛成了剧情的外来物,他们的运气简直堪称“爆棚”,总是在每次危机中成功化解,最终与主角们会合。这些角色的加入毫无必要,只是为了填充时间与增加戏份,给人一种“填空”的感觉。而这一家人与恐龙之间的“和谐共处”设定,也显得极为牵强,仿佛是为了让观众看个“可爱的小恐龙”而存在。
最终,电影并未深入探讨人性的复杂,而是以商业利益为核心的主题,导演并没有借机探讨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操控与贪婪。在恐龙和人类之间的冲突上,恐龙似乎成了背景板,反而人类的情感戏份占据了太多篇幅。影片中的许多情节巧合过多,工具和道具似乎都能恰到好处地在关键时刻出现,角色们似乎永远能在绝境中获得“上帝视角”般的奇迹逃脱。
整个电影像是一个拼盘,各种经典的“逃亡”元素集结在一起。你可以在影片中看到许多熟悉的场景——恐龙的攻击仿佛在模仿《异形》中的紧张感,沧龙掀翻小船的画面几乎是《大白鲨》的复刻,而人物间的冲突与逃亡也让人不禁想起《金刚》与《哥斯拉》。这种类型的拼盘式叙事,使得《侏罗纪世界:重生》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的观感可以归结为“视觉盛宴,但缺乏灵魂”。与同期上映的《新·驯龙高手》相比,《侏罗纪世界:重生》显然逊色许多。豆瓣6.4分的评分,实属公允。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