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制片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拍摄了电影《小兵张嘎》,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白洋淀地区,一名名叫张嘎的少年英雄的成长故事。
最初的张嘎只是一个顽皮捣蛋的孩子,常常做一些让人捧腹的恶作剧,比如堵住村民家的烟囱。但在一次惨痛的经历中,张嘎亲眼目睹了奶奶为了掩护八路军撤退而英勇牺牲,痛心的他决定为奶奶复仇。他闯入游击队,却误把游击队的排长罗金宝误认为汉奸,闹出了不少笑话。
随着误会的解除,张嘎心中的报国之志愈发坚定,他决心加入八路军。然而,由于没有武器,他不惜违反纪律,将战斗中缴获的真枪藏在树上的鸟窝里,再次引发一阵混乱。后来,张嘎带领着一群小伙伴,深入敌占区,在与鬼子和翻译官的智勇较量中,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八路军小侦察员。
《小兵张嘎》与传统的沉重抗日影片不同,它的旋律轻松愉快,深受广大百姓喜爱。电影一经上映,很快便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经典之作。
长期以来,许多人都认为“嘎子”只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形象,觉得在真实的抗战历史中不可能出现如此机智勇敢的少年英雄。然而,1963年,《小兵张嘎》在各地放映时,天津的一个中年锅炉工燕秀峰,在村里和大家一起看露天电影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嘴里喃喃自语:“堵老乡烟囱这事儿,我们可没做过。”
他低声的话被身边的工友听到,工友打趣道:“看电影就看电影,别想太多,嘎子和你有什么关系?”燕秀峰回答道:“电影里的嘎子就是我啊!”此话一出,另一个早已看过多遍电影的工友说:“这只是电影,‘嘎子’早就牺牲了。”听后,燕秀峰恍然大悟,原来大家以为他早已牺牲,但他并未过多争辩,只是心中默念着:“既然大家都这么想,那就这样吧。”他知道,虽然自己还活着,但与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相比,自己已经算是幸运的了。从此,他安心地继续在锅炉厂工作,再也没提起这段往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燕秀峰的革命经历逐渐遭到怀疑,他决定主动要求组织调查自己的历史。在一番调查后,组织确认燕秀峰确实曾获得“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真正的“嘎子”英雄就在眼前。
那么,《小兵张嘎》中的“嘎子”与燕秀峰有何关系呢?要追溯到1958年,著名剧作家徐光耀创作了《小兵张嘎》这篇小说,并为其撰写了电影剧本。北京电影制片厂看到这个剧本后,决定将其拍摄成电影。最初,徐光耀接触的是崔嵬导演,但因崔导当时在国外,剧本便被欧阳红樱导演接手,并决定拍摄这部电影。等到崔嵬回国时,发现剧本已被截胡,双方因此产生争执,最终决定联合拍摄。
在电影成功塑造了张嘎这个少年英雄形象后,观众纷纷问,张嘎这一角色是否有真实原型。对此,编剧徐光耀曾坦言:“如果我的张嘎有原型,那就是‘瞪眼虎’和‘希特勒’。因为我在写作的时候,这两人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这一言论引发了历史爱好者的浓厚兴趣,大家纷纷调查“瞪眼虎”和“希特勒”究竟是何许人也。经过查找,他们发现,“瞪眼虎”和“希特勒”是抗战时期活跃在八路军赵县县大队的两名小侦查员。
徐光耀在1938年加入八路军,并被分配到冀中军区警备旅政治部锄奸科,他在赵县一带工作时,听说过这两名小侦察员的事迹。徐光耀曾表示,这两名小侦查员曾让他感到非常震撼和钦佩,但他也澄清过:“这两人并非‘张嘎’的原型,因为我并没有直接采访过他们,‘张嘎’是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多个小侦查员的事迹中汲取灵感的。”
尽管如此,经过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嘎”字在方言中有“大胆、执拗”的意思,这也让冀中平原的一个名叫“燕嘎子”的少年侦查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此人正是燕秀峰,他在1944年因战功卓著,出席了晋察冀边区第二届英模大会,并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著名战地作家魏巍曾写过一篇关于燕秀峰的文章,其中提到“燕秀峰外号‘燕嘎子’”,此后,“燕嘎子”这个名字在中原大地上广为流传。
徐光耀作为与魏巍同在冀中敌后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如何可能不曾读过魏巍的文章呢?因此,他显然受到了“燕嘎子”这一事迹的影响。
燕秀峰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他与电影中的“嘎子”有何相似之处?作为一名一级战斗英雄,为什么他最后却成为了锅炉工?让我们继续往下了解。
燕秀峰出生在冀中平原白洋淀地区的后王约村,在他五岁时,便失去了父母,在战乱的岁月里,他靠着吃百家饭艰难成长。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开赴冀中,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那个时候,燕秀峰年纪还小,没有参军。有一次,日伪军包围了村子,要清查抗日分子。面对敌人,燕秀峰迅速策划了一场逃脱计划,他抓住一个比自己年长的伙伴,一起在地上打滚,伪装成顽皮的孩子,成功躲过了敌人的检查。
不久后,年仅12岁的燕秀峰加入了冀中九分区任丘五区的小队,并被赋予了“燕秀峰”这个名字。虽然他有了正式名字,但战友们还是习惯性称呼他为“嘎子”,也有很多人只记得他的这个绰号。
燕秀峰的战斗经历可谓传奇。年纪虽小,却屡屡给日伪军致命打击。他行动机敏,枪法精准,屡次完成艰巨任务。敌人常常对他感到无可奈何,甚至称他为“活阎王”,因为他总能神出鬼没,快速撤退,给敌人带来无尽麻烦。
在抗战过程中,燕秀峰的英勇事迹不胜枚举。比如,他曾带队夜袭敌人炮楼,巧妙地利用伪装和手中的武器,成功制服了敌人,并多次摧毁敌人的炮楼。燕秀峰以其勇敢、机智、果敢的作风,成为了冀中地区的一名传奇英雄。
然而,在解放战争后,燕秀峰因为战斗受伤,被安置在天津的老百姓家中养伤。最终,因部队编制变动,他再也没有找到自己的老部队。1951年,他才得知部队已赴朝作战,自己便开始了普通的工人生活。
随着电影《小兵张嘎》上映,燕秀峰的故事再次被公众知晓。尽管人们纷纷询问电影中的“嘎子”是否以他为原型,燕秀峰却坦言:“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小兵张嘎’代表了千千万万革命战士。”
燕秀峰老人在晚年依然关心着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他常常告诉年轻人,虽然他们现在生活在幸福的年代,但这份幸福来之不易。直到2010年,燕秀峰在家中去世,享年87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