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还能笑得那么真、那么响亮的人,真不多见。
而游本昌,恰恰就是其中之一。
《济公》播出四十周年,节目组特地搞了个老友重聚。
人群里,那个坐轮椅、满脸笑容的老人,正是当年那个把济公演得栩栩如生的人。
他被人扶着推着走,还比了个心形手势。全场掌声雷动,他却笑着开玩笑:“年初差点就挂了。”
谁都笑不出来,反倒是听他这句话,眼眶湿了。
熟悉的面容依旧,那个喊谁都是“娃娃”的济公爷爷还在,但一开口,就让人意识到,这位老艺术家真的老了。
那是一度命悬一线,医生都几乎放弃了的危急时刻。
不是演戏炒作,更不是作秀,而是真正的生死关头。
可他挺了过来。靠着一口气,靠着顽强意志,更靠着女儿的无比信任。
这绝非简单的回光返照,而是老爷子硬生生跟命运掰手腕,又多活了一回合。
1933年,江苏泰州一个普通家庭,游家唯一的男孩降生。
家里六个女儿,他是唯一的儿子。父母原以为他能带来更多希望,却没想到孩子刚出生便病弱不堪。
老咳嗽,发烧,抽筋,病来一场接一场,几天难愈。
那年,一个和尚路过,随口一句:“这娃命不硬,不结佛缘活不过13。”
父母吓坏了,六岁时真的把他送进了上海法藏寺,拜兴慈法师为师,取了法号。
奇怪的是,自从进了庙,病少了,脸色红润,精神也好了许多。
庙里允许他念书,他学得不错,但话不多。
只要一见戏剧、哑剧、小丑表演,他便坐得笔直,全神贯注。
偷偷学戏,台下看一遍,回家学一遍,眼神、武术、站姿,一丝不苟。
父母觉得他疯了,他却笑说:“我也想上台演。”
1948年,他14岁,和尚预言的死劫过去了。
父母让他还俗,像普通孩子一样生活。
游本昌没多说,摘下僧衣,走出了庙门,也走进了人生真正的舞台。
18岁时,他考入南京工艺美术团。
19岁,因表现出色,被保送上海戏剧学院。
毕业后,顺利进入中央话剧院。
但梦想和现实总有差距。
他渴望演主角,却只能拿到非常小的配角,甚至有时一句台词都没有。
主角是光环,他只是背景;台上走一走,站一站,笑一笑。
有人说他吃亏,他说:“没关系,只要能演。”
整整二十年,他演了79个角色,从茶馆伙计、跑堂、衙役、打更人,样样演过,却没拿到主角。
有人靠嘴皮子、靠关系上位,他不,演戏对他,是信仰。
他自掏腰包学哑剧,没人教,他看录像,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拆学武术。
直到1984年,一次春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他带着自创哑剧《淋浴》登台,零对白,全靠肢体表达,观众全懂他的意思。
演毕,全场掌声雷动,导演组当场确定他为下一部剧《济公》的主演。
52岁时,他拿到第一个主角。
没人想到,中年演员还能演出这么疯癫、慈悲、灵气逼人的济公。
他自己都怀疑:“我能驾驭得了这个角色吗?”
事实证明,他不仅驾驭了,而且成了无数人童年难忘的记忆。
那句“鞋儿破,帽儿破”,至今回响耳边。
他拍戏拼命,睡四小时,吃过发臭的猪肘子,挨过十二板,疼得连宿舍都站不起来。
导演喊“再来一次”,他毫不犹豫继续。
他说:“观众眼睛雪亮,不能糊弄。”
1991年,事业巅峰的他突然消失了。
原因只有一个——妻子查出胃癌晚期。
他没多说,拒绝所有邀约,陪着妻子四处求医。
没请护工,全自己洗衣做饭喂药擦身,全天陪护。
有人说他傻:“你名气正高,挣钱机会多着呢。”
他回:“那都是身外物,我的戏以后还能拍,命只有一条。”
妻子病了整整四年,他一边照顾,一边写剧本,等妻子恢复后才回剧组。
可市场变了,娱乐圈风头已过。
曾主动找他的导演不再打电话,他不在乎。
干脆自己掏钱拍戏写剧本,甚至卖房子,只为拍无人投资的话剧《弘一法师》。
没人理解:“快80岁了,还折腾什么?”
他不理会,继续排练,继续演。
演出亏损惨重,一场亏一万,三场亏十万。
他说:“只要观众看懂,值了。”
2023年,《繁花》播出。
一众年轻演员中,最亮眼的竟是那位近九十岁的爷叔。
他不抢戏,台词不多,但一出场,节奏稳住全局。
片场他不进休息车,坐道具箱上。劝他歇,他说:“一走神就散,得把劲拢着。”
用膳戏,他把肉撕得细碎,只为演出那个年代上海老头的腔调。
爷叔不是济公,不能狼吞虎咽。
他知道,演得好不好,不是导演说了算,而是观众的心。
播出后,网络盛赞他是“演技天花板”。
没人知道,拍完那场哭戏,他一个人在角落坐了很久,抚着胸口喘气,泪流满面:“这戏上得太深,回不来了。”
有人问他:“现在最大愿望是什么?”
他笑着答:“还能演,就多演点。”
他不追奖,不追名,他说:“角色选我,不是我挑角色。”
拍《了凡的故事》,没人投资,他自己掏钱。赔了,也不后悔。
教落榜生表演,不收学费,学校都不让他收。
创济公学堂,退所有报名费,免费教学:“不是所有孩子都有起跑线,我就想拉他们一把。”
这就是游本昌,一辈子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和信念活着:
不是台词多才是好演员,不是主角光环才是成功。
真正的演员,是把每一次上台都当最后一次。
从小配角到疯癫济公,再到令人敬佩的爷叔,游本昌没有红得快,却走得稳。
92岁,坐轮椅,依旧笑对镜头,开口让人泪目。
他一生只演过一个极负盛名的角色——济公。
却凭这一角,成为无数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经典。
他把济公的疯癫、慈悲、正义与不羁,演绎成了自己的人生。
现实中,他也活成了那个“鞋儿破、心不破”的人。
他不靠包装,不靠流量,靠的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那份劲头。
这股劲头,叫敬业,
更叫信念。
这才是真正的老艺术家。
不是演技多神,而是愿意一直演到不能演为止。
他说过:“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还有戏。”
如今,这口气还在,
这场戏,还远未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