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来推荐的电影是一部能够过审,在国内上映实属奇迹的恐怖喜剧电影——诡才之道,由徐汉强执导,张榕容、王净、姚以缇、陈柏霖主演。
我是个超胆小,从不敢看恐怖电影的人,出于好奇什么样的阿飘片竟能够登上大荧幕的心理才点开了这部影片,没想到笑得停不下来,感觉从此无畏怪力乱神。
在一个人死后灵魂不会立刻消散的世界里,阿飘的存续取决于生前珍视之物是否被人间弃置。若生前的珍视之物被丢弃,想避免灰飞烟灭,唯一的出路是完成“吓人业绩”,拿到“阿飘证”,成为被世人铭记的“都市传说”——这便是诡才之道构建的光怪陆离的阴间法则。
过气女阿飘天后凯瑟琳曾靠优雅、恐怖的风格红极一时,现在却被新生代女阿飘洁西卡的短视频诅咒视频抢尽风头,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她的经纪人Makoto是个生前怀揣明星梦却未成名的男人。
女主角连名字都没有,只被称作“同学”,正如现实中无数淹没在“优秀”标准下的普通人。她生前是典型的东亚家庭子女,父亲总说“你在我心里是特别的小孩”,却将期待化作奖状、奖杯的重压。她活在成绩优异的姐姐的阴影下,拼命追逐认可,最终在一场地震中被堆满姐姐奖杯的柜子砸死。
死后的她依然平凡,不懂吓人的技巧,连句像样的“好恨啊”都喊不出来。父亲那句“你可以做到”成了她的执念,让她在愧疚与窒息中挣扎,陷入“不优秀便不配存在”的思维牢笼。
眼看“没用的”自己就要灰飞烟灭,同学被Makoto看中了。Makoto认为她的“废柴”恰恰是最独特的卖点。他劝说凯瑟琳收同学为徒,入驻“旺来大饭店”414号房,打造新的都市传说。
训练过程笑料百出:凯瑟琳教同学甩头、翻白眼、模仿经典恐怖片桥段,同学却始终不得要领。Makoto则绞尽脑汁设计噱头,均以失败告终。
与此同时,洁西卡团队通过压榨替身和各种营销手段不断制造话题,垄断了全网流量。
诡才之道片如其名,太巧、太灵了,通过将现实中的规则和秩序挪用到另一个世界,降低了观众的认知成本,形成熟悉感红利,而观众作为“回报”,欣然接受了另一个世界的超现实设定,达成契约共识,沉浸于影片中获取了替代性自我实现的丰富体验,“互惠原则”就这样隐性运作起来。同时,电影通过虚拟世界映射现实,既避免了因现实指向引发争议,又保留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
电影前半部分的节奏非常爽快,金句频出,不少反套路的梗都很炸,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弊病以夸张的文化奇观形式呈现,包罗了打工人的自嘲和调侃,对“娱乐至死”的时代荒诞不经的讽刺,对网红经济、消费社会、人生顺序模式(人生四站)、劳动异化的犀利质疑和反思,尽管只是浅尝辄止,但能够迅速建构出一个拥有完整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异世界,并与现实自然桥接,已经足够精彩,足够引发强烈共鸣了。
一次,同学偶然从酒店顶楼跌落,误打误撞吓到了一个打工人,一下子成了阴间顶流,成了唯一可以与凯瑟琳抗衡的阿飘。
在两个女阿飘的终极对决中,同学在天台鼓起勇气纵身一跃,却跳偏了位置。她因为自己又搞砸了而绝望,追着被吓坏了的人类边大哭边奔跑。Makoto一把扯下外套,穿着女装,拉着凯瑟琳追了过去。几个阿飘边哭边嘶吼,彻底放飞了自我,将人类吓得神经错乱,也成了阴间的笑料。
经历了这一次尽情的释放,同学与平凡的自己和解了。不是第一名,不是那个父母期待的那个特别的孩子又如何呢?她不再是必须成功的小孩,而是可以坦然说出“我不行也没关系”的自己。
后半部分的阿飘对决在我个人看来对比之前的内容略显疲软,但是因为能够明显感觉到导演希望用微小叙事对抗宏大叙事的一片赤诚之心与从一而终的努力,所以不会产生失望的感觉。
美国作家威廉?德雷谢维奇提出过名为“优秀的绵羊”的个体困境,说的是精英教育培养出的“成功者”缺乏内在驱动力,一味遵循既定的规则和路径,追求外在的认可和成功,仅为满足外部标准而活,而忽视了内心的真正需求和激情所在,最终导致了价值空心化,产生强烈的存在焦虑。这就是同学所身处的囹圄,而同学也是万千东亚孩子的缩影。
我生在一个开放、包容、自由的新一线城市家庭,一路上所遇到的老师大多和蔼可亲,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
但即便如此,为了改变敏感内向,不善言辞,喜欢独处,总想淹没在人海中的i人性格,小时候爸爸妈妈为我报名了小主持人班,时刻鼓励我在别人面前放开声音、挺胸抬头说话,向我描绘自己脑海中那个呼风唤雨、自信大方的孩子形象。我尽力表演着。
喜欢我的老师们也总是为了锻炼我,频繁叫我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推着我参与校园活动,苦口婆心地劝我摆脱内向的“缺陷”。我尽力表演着。只有一次突发奇想叛逆了一把,用哑口无言换来了半节课的罚站。自此我便学乖了,努力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只为换取内心的安宁。
长大后,成绩还可以,但性格还是远达不到“要求”的我在求职路上屡屡碰壁。有一位老HR多言了几句,叫我必须改掉内向寡言,不会展现自己只会阿巴阿巴的“坏毛病”,不然没有好机会轮得到我。
我明白得太晚了,这个世界不欢迎百花齐放,弱肉强食的游戏规则是由外向开朗的人制定的,内向的人只能拼得头破血流去迎合,否则只有被排挤、被抛弃的命运。
我多少次感到绝望无力,开始破罐子破摔,更加孤僻,也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与非议,沉重的内耗让我无暇再思考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看诡才之道,我能深深地共情。鲜少听到有人用中文讲出,被看见、被记住可能并不是一种荣耀与幸福,而是一种挣不脱、逃不掉的恶毒诅咒。
看见几个“装”了一辈子的阿飘追着受到惊吓的网红张牙舞爪、浑身凌乱地呐喊、奔跑、大哭大笑,我也感觉到了巨大的释放。出一场世俗眼中的“糗”,做一次洒脱真实的自己,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但真好,他们做到了。
然而看到结尾,我又在浮想联翩中陷入了忧郁。或许你会说我矫情、教条,但我很难不去联想,游戏规则并没有丝毫改变,我们是否能够真正挣脱早已内化为凡身肉体一部分的枷锁,与自己长久地和解呢?
或许渺小的我们只能时刻提醒自己,不用刻意成为别人眼中特别的人,我们生来就是独一无二的。既然改变不了世界,那就藏在茫茫人海中保护好平凡又特别的自己,别被他人的凝视、外界的规训磨平棱角。这很难,但是仍愿我们都能拥有在众人皆醒时独醉的决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