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王晶,这位曾执导《赌神》、《鹿鼎记》、《城市猎人》和《天若有情》的电影界巨头,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一些艺术院校的老师们。他直言不讳:“那些教师在电影行业也没什么作为,凭什么来教学生?”他还指出:“虽然院校里学位满天飞,但他们自己根本没拍过电影!”
从片场熬出的话语权
想真正理解王晶的“狂”,我们得先来看看他的职业生涯。回顾上世纪80和90年代,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他可谓是“票房机器”的代表。他不仅创造了巨额票房,作品数量也让人咂舌。至今他执导和监制的电影超过300部,甚至有一年拍摄了7部作品。白天他在邵氏片场拍摄《逃学威龙》,到了半夜12点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嘉禾片场拍《A计划》,从傍晚工作到清晨,试问现在还有导演能做到这一点吗?
更令人咋舌的是,他仅用7天便拍完《倚天屠龙记》,3天写完剧本《九品芝麻官》,甚至在同一天监制了3部电影。虽然有人指责他的电影质量,但也有人认为,在香港电影面临巨大压力的时期,他的“烂片”实际上养活了大半个香港电影圈。
他并非只会空谈理论的教授,家里藏有超过一万部电影,可以随时拿出来学习。他的父亲和叔叔等前辈影人,从杜月笙时代开始便投入电影增产,这相当于他积累了超过百年电影经验。可以说,王晶是一个真正的实战派,靠着胶片和票房的积累崛起。
或许,当你在片场熬过300个通宵,并且在资本的压力下取得艺术与市场的平衡时,你自然有资格来判断“影视领域真正合适的老师该是什么样”。
学院派的致命短板
在国内顶尖艺术院校中,教师招聘主要依靠博士学位、发表的论文数量以及科研项目。然而,学术成果难以与制作出观众喜爱的电影划上等号。有没有听说过某所985高校的影视教授,他虽然发表过20篇核心论文,专注于“法国新浪潮叙事”,但自己所拍的作品却几乎只是学生作业的水平。
香港黄金时代的导演
举个例子,吴宇森在担任编剧的五年里积累了经验,杜琪峰则在龙套中奋斗了七年,王家卫也在剧本创作上苦心孤诣多年。他们从失败的票房和观众的怨声中汲取教训,真正成为了电影制作的行家。
而现今的许多影视院校教师,甚至连完整的商业片制作流程都没经历过,他们只会教解构主义叙事。因此,当学生们进入片场时,连“怎么拍打戏不穿帮”都得重新查资料。
结语
王晶并不是在否定艺术教育的价值,他的愤怒在于“有些人连电影的基础都没搞懂,反而在误导学生”。对于电影人来说,无论是科班出身还是自学成才,最终能够留在影史上的,永远是那些用作品说话的人。正如网友所言:“他骂得越狠,越说明对这个行业的热爱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