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丁欣雨、编辑姜妍报道:
经历了从2015年萌芽构思到2022年正式上演的漫长历程,原创粤语音乐剧《大状王》曾荣获香港地区舞台剧十大大奖,如今终于走出港澳,首次在内地与观众见面。继上海文化广场12场精彩演出后,这部作品将于7月11日至20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连续上演10场,开启内地巡演第二站。
这部由西九文化区携手香港话剧团委约并联合制作的音乐剧,起源于香港音乐剧界黄金搭档——作曲家高世章与词作者岑伟宗的一次咖啡馆闲聊。他们希望用音乐剧的形式,生动呈现法庭上的对峙戏码,借“罪”讲述自我救赎的故事。虽然灵感最初源自经典角色浮士德和电影《魔鬼代言人》,但《大状王》更深植于本土艺术与民间故事,描绘了一段本土“坏人”的传奇。
剧情围绕广东状师(即辩护律师)方唐镜和宋世杰展开,这两位人物均有历史或文艺原型。方唐镜的原型是清末状师潘鉴,因行事荒唐欺压百姓被称“荒唐镜”,周星驰1994年电影《九品芝麻官》中吴启华曾扮演他;宋世杰则源于周星驰1992年电影《审死官》及早期曲艺戏剧中的虚构形象,是一位不畏权势、凭辩才伸张正义的状师。
当剧中黑白两极的方唐镜与宋世杰穿越时空在舞台相遇,《大状王》不追求传统的善恶对决,而试图揭示恶中有善、善亦即恶的辩证关系。两人从小玩伴起,一次追寻传说中象征“求而不得”的金蜻蜓时,方唐镜目睹宋世杰溺亡却见死不救,导致宋世杰幽灵缠身,驱使他犯下81桩恶行,令其痛苦不堪。惧怕报应的方唐镜决定改邪归正,协助宋世杰为心上人翻案。但这场善恶博弈中,方唐镜虽害怕惩罚却依然贪生怕死,宋世杰则执着正义,反倒因善意所做之事自我满足。两人命运缠绕,演绎出人心幽微的复杂浮动。
贯穿全剧的“金蜻蜓”隐喻承载着“求而不得生万物”的哲理,词作者岑伟宗之所以选中这一形象,部分原因是被其音节“叮呤呤”的韵味吸引。音乐总监高世章的作曲融合了粤剧、数白榄快板等浓郁地域风情的唱段,同时揉合童谣、圆舞曲、20世纪20年代百老汇风格、抒情歌、摇滚及佛教音乐。岑伟宗则根据剧情与不同曲风创作歌词,例如宋世杰苦苦挣扎、欲放下尘世羁绊时,歌词拆解《心经》中的梵文,曲名为《撒一粒白米》;而方唐镜改过自新、悔悟过去时,歌词则引用《道德经》彰显人物心境转变,写入“无常道”、“无字成为字眼”、“老庄胜孔孟”,让古代哲学与现代剧情激荡出新意。
历时八年打磨,《大状王》剧组立志对标《歌剧魅影》《悲惨世界》这类音乐剧史上的长寿作品。从2019年预演开始,团队便不断根据观众反馈推翻重建剧本,力求让作品像活生生的人一样成长、进化。岑伟宗曾坦言,戏剧不应因档期匆忙草草定稿,而是可以拥有持续的生命力。
在上海演出期间,《大状王》因及时调整部分涉及性别刻板印象的台词而引发网友热议。事实上,这类调整并非首次发生。编剧张飞帆曾在2023年底谈及试演后观众反馈说版本显得父权色彩浓重,但符合剧情时代背景。反思自己成长于儒家直男文化,张飞帆因此努力在新版本中做出重大改变,强调两性平衡的重要性,并表示今后写作也会时刻提醒自己避免“直男”视角。
这就是《大状王》带给观众的复杂人性纠缠与艺术创新,一部既传承本土文化又融汇多元音乐风格的原创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