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杨君中央电视台资深媒体评论员,节目主持人
媒体人物:谢晋 著名电影导演
杨君:享有一定国际声誉的中央电视台著名媒体人,著名节目策划、主持,也被称为国内少有的复合型媒体明星。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获得法学硕士学位,也是北京广播学院电视专业的第一位电视传播学硕士,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位被派驻美洲东方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曾主持央视《世界经济报道》《纪实十五分钟》和《半边天》等多个栏目。
1999年开始出版媒体专著《英雄三部曲》(《英雄》、《现在》、《笑容》),由于形象时尚,风度气质俱佳,温和与智慧并存,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被称为央视“智嘴”,国际著名大家金庸为《笑容》亲自写序,对杨君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多次出任中国电影电视发展高级论坛主持人并当选主席,2001年获得“新世纪百名杰出女性”称号,并成为今日霍州“环球20位最有影响力的世纪女性”仪式上唯一的颁奖嘉宾,影视传播学作品被译为17国语言。
2002年入选WHO'S WHO世界杰出职业女性,2002年10月出任香港“两地影视业大型交流活动”主持人,2003年3月8日世界妇女节,中国邮政发行了杨君“笑容”系列邮票及首日封。杨君被国内外媒体称为近年来中国影视界的焦点人物之一。
《杨君访谈媒体人物》、《杨君访谈国际媒体》介绍
媒介、思想、碰撞,当今媒体风云人物,谁在说?作为北京广播学院电视传播学专业第一位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杨君坚持传播学研究达26年之久。
杨君1990年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传媒学专业第一位硕士研究生,1992年因品学兼优成绩优异获得国家教委研究生奖学金和三台奖学金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以媒体评论员的犀利笔锋撰写大量以媒体为内容的调查及评论,首次提出电影具有媒体属性的观点,同时指出应将媒体的范畴包含八大传播媒介——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图书、音像、网络等。提出以媒体事件中的典型人物作为研究个例来纵向集纳考察中国及世界媒体发展的观点,并加以成功实践。
《杨君访谈媒体人物》、《杨君访谈国际媒体》是我们准备了三年之后隆重推出的国际国内几百位媒体顶尖人物的大型访谈,以前沿、客观、发展、国家、国际的眼光考察中国媒体走向,有权威人士预计该访谈的推出和媒体人物的成功思想将对中国媒体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和影响。
jrhz.info嘉宾简介:
谢晋(JinXie,1923年11月21日-2008年10月18日),国家一级导演,中国第三代导演代表之一。 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系。任大同、长江电影公司助理导演。建国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第五届、第六届执行副主席。是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4年独立执导淮剧短片《蓝桥会》后升为导演。他执导的长短影片有20多部。1957年,谢晋执导的《女篮五号》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在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银质奖章、1960年获得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1998年获香港(海外)文学艺术家协会颁发的中华文学及艺术家金龙奖“当代电影大师”称号。获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2005年,获第25届金鸡奖终身成就奖。2007年,获第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艺术成就奖。
谢晋:中国电影的回顾与思考□中国电影科技研究、理论研究的时候到了。
□电影事业是一个工业和系统工程
□中国电影需要外援吗?
□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如何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去。
□是不是产生划时代的作品,不是钱的问题。
□美国电影形象是强大的,千万不要小看
■中国电影完全应该有可能通过最好的演员,最漂亮的小伙子,最漂亮的小姐、姑娘,拍出最动人的电影。完全可以征服世界的。不一定搞大制作,我们自己的民族的形象既是我们中国人能接受,美国人也能接受。剧本要写得非常深刻,有这样的剧本,拍一个很小的电影,都可以征服全世界,我们一直有信心,中国题材应该是最丰富、最多的国家。我们一定会成功。
今天的题目是中国影视发展的高级论坛,我印象里是几十年,我们电影界还没有开过这样的会,自然这个会吸引了我,这几天开下来,听了很多各方面的意见,也很受启发。在会议中间听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中国电影电视的发展是很有建设性的。
我的题目叫做“中国电影的回顾思考”。
为什么说要回顾呢?因为,中国电影走过的道路太曲折了。在座的我看年轻的朋友很多,年纪大的有个别几位。很多电影界的情况不尽了解,于广远同志最近有一篇文章,叫“做向前看,还是向后看”。他讲出来为什么就向前看和向后看进行讨论。我们总结先要向后看。向后看什么意思?总结新中国成立到底走了多少弯路,有人提出来不仅要向后看,同时总结完了就要向前看。但是,我觉得,为什么这个高级论坛吸引我,因为中央提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前几年提了科技创新,“两会”中间提出来,我觉得是比较新的,是体制创新。还有一个叫理论创新。三个创新是中央的新的精神。
我常常在思考我们中国电影为什么没人看?我在上海的家对面,环艺电影院有五个,我经常的三部曲,就是从单位、回家再去电影院。
我有时最痛苦的就是中国电影在上海,最多一天两天就拉下来了,我去看卖票的也认识我,怎么样,都一层座,有时候一层座都不到,美国电影当然有六层、七层、八层、九层座这样的。
前几年提到科技创新,这个大家很容易明白,我们的科技创新很不够。我可以讲,作为中国电影工作者、电视工作者,最应该惭愧的,没有一样电影电视的东西是中国人发明的,我们的电影科技是人家发明的,洗印是人家发明的,摄影机是人家发明的,立体银幕是人家发明的,现在立体声也是人家发明的,电视也是这样,没有一样是我们发明的。我在北京电影学院经常讲,靠你们,我们中国人也争口气,搞点发明创新的东西出来。我们宋朝的发明很多,中国的科技发明很多,就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我们的国家民族整个衰落了,有些作家讲的笑话,我们蜕化了,蜕化是指动物蜕化。我们本来是水上动物,到岸上来,鳃没有了,有了脚,陆地动物到海里,慢慢脚没有了,那要几万年。我们新中国做了很多好事情,但是有些单位大锅饭吃到现在,大家就蜕化了。前几年讲的时候,引起轰动,我们民族引起蜕化,所以大家强烈意识到要有新的血液和生命力。现在大家讲的电影发行问题,有很多问题,我自己不但管导演。
Host Profile
Yang Jun
Senior Media Commentator & Host,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CCTV)
Media Interviewee
Xie Jin
Renowned Film Director
Yang Jun: CCTV’s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Media Luminary
- Multi-disciplinary media figure: award-winning program strategist, host, and analyst
- Earned China’s first M.A. in Television Communication from Beijing Broadcasting Institute (now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 CCTV’s inaugural anchor dispatched to Oriental TV Americas
- Hosted flagship programs: World Economic Report, 15-Minute Documentary, and Half the Sky
Achievements:
- Authored media trilogy Heroes (1999): Heroes, Now, Smiles (preface by Louis Cha/Jin Yong)
- Named CCTV’s "Wit Voice" for intellect and charismatic delivery
- Chaired China Film & Television Development Forums; elected forum chairperson
- Honored as "New Century’s 100 Outstanding Women" (2001)
- Sole award presenter at Xinhua’s "20 Most Influential Women of the Century"
- Works translated into 17 languages
- Featured in Who’s Who of World Professional Women (2002)
- Hosted Hong Kong Cross-Border Media Exchange Summit (2002)
- "Smiles" commemorative stamps issued by China Post (Women’s Day 2003)
The Yang Jun Interview Series
Interviews with Media Figures | Interviews with Global Media
- Explores media frontiers through dialogues with 100+ industry leaders
- Pioneered research framework: examining media evolution through pivotal figures
- Redefined media scope (8 pillars): Television, Film, Radio, Newspapers, Magazines, Books, Audio-Visual, Internet
- First scholar to establish film’s media properties in academic discourse
- 26-year research legacy in communication studies
Xie Jin (1923-2008)
National Class-A Director | Standard-Bearer of China’s Third-Generation Filmmakers
- Graduated from Nanjing National Academy of Theatre, Directing Department (1948)
- Key Positions:
- Director, Shanghai Film Studio
- Vice-Chairman, China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 Standing Committee Member,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Landmark Works:
- Woman Basketball Player No. 5 (1957): China’s first color sports feature film
- Silver Medal, World Festival of Youth and Students
- Silver Sombrero, Mexic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The Blue Bridge (1954 debut short)
Accolades:
- Contemporary Cinema Master (Hong Kong Literary Artists Association, 1998)
-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Golden Rooster Awards (2005)
-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Cinema,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07)
Xie Jin: Reflections on Chinese Cinema
Key Insights from Forum Speech:
"China’s cinematic evolution demands systematic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ilm is an industrial and systemic undertaking."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 Possible—but not prerequisites. Monumental works aren’t budget-dependent." "Never underestimate Hollywood’s dominance. Yet China holds unmatched advantages:- Rich cultural narratives
- Exceptional actors
- Universal emotional resonance"
Translation Notes
- Academic Credentials
- "电视传播学硕士" → M.A. in Television Communication
- "国家一级导演" → National Class-A Director (official classification)
- Program Titles
- 《纪实十五分钟》 → 15-Minute Documentary
- 《半边天》 → Half the Sky (CCTV’s gender-equality program)
- Cultural Concepts
- "复合型媒体明星" → multi-disciplinary media figure
- "以媒体事件中的典型人物研究媒体发展" → examining media evolution through pivotal figures
- Political/Institutional Terms
- "全国政协常委" → Standing Committee Member of the CPPCC
- "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 → Vice-Chairman, China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 Cinematic Terminology
- "划时代的作品" → monumental works
- "大制作" → big-budget productions
This translation preserves the stature of both figures while adapting cultural and professional nuances for international readers. The segmented structure ensures clarity between Yang Jun’s media expertise and Xie Jin’s cinematic leg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