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惠一的导演生涯,像一部慢慢发酵的电影,藏着对 “不随波逐流” 的坚持。
刚入行时,他被《哆啦 A 梦 大雄的魔界大冒险》监督芝山努的分镜震撼 —— 原来分镜能精准抓演技的节奏;后来迷上木下惠介的电影,那种内敛的情感表达,成了他创作的隐形标尺。从《超能力魔美》开始,他就爱拍 “当事人与外人视角交织” 的故事,觉得不同人看同一件事的差异,才是故事的嚼劲。
《蜡笔小新 大人帝国的反击》成了他的转折点。这部打破 “儿童电影” 框架的作品,让他意识到 “要做只有自己能做的电影”。他不喜欢好莱坞式 “谁都能看懂的爽片”,更爱那种看完后会在心里 “生长” 的故事 —— 观众会想角色的未来,会和别人争论剧情,这种余韵才是电影的魅力。
从新锐动画社员到独立导演,他的创作越来越 “不设限”。《河童之夏》是他主动想拍的作品,哪怕改编难、时长超预期,也想做 “不受束缚的喜欢”;《百日红》里没一个角色流泪,只因江户时代的 “粹” 是感情不外露,这种克制的表达,正是学自木下惠介。
他不排斥 3DCG,也爱真人电影的 “瞬间性”—— 演员的眼泪、光影的偶然,都是动画里画不出的鲜活。但他始终相信 “作品是大家做的”,分镜再细,也乐意看作画加即兴发挥,觉得 “别人能让作品更好,就没意见”。
如今 58 岁的他,比以往更急着 “多拍几部”。他不想做 “让观众轻易哭” 的片,更想做能让人回味、争论的故事。就像他说的,希望 30 年后,大家能感叹 “原惠一居然做出这么多不一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