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春晚的“钉子户”,很多人脑海中闪现的名字肯定会是赵本山、宋丹丹,但其实有一个人同样有着惊人的记录,他前后登上春晚的次数达到20次之多——没错,他就是郭达!不过,你知道吗?这个成就的背后,其实有一位女人的默默支持,她正是郭达的妻子。
那郭达的妻子到底是谁?她又是如何帮助郭达走上春晚的舞台的呢?
1987年,郭达首次站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从那时起,他带来了《换大米》《黄土坡》等经典小品,凭借他那独特的表演风格,郭达总能将普通小人物演绎得栩栩如生。他那光头和真诚的笑容成了他的标志性形象,甚至由于外形上的相似性,观众戏称他为“中国版杰森·斯坦森”。
在春晚的舞台上,郭达与蔡明的多次合作成为了经典组合,大家也都称他们是“台上夫妻档”。每一部他们的合作小品几乎都成了经典之作。为了做到最好,郭达和蔡明在排练中经常会为一个细节、一句台词反复讨论,虽然也有过分歧,但正是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才创造出了这些永恒的经典。
然而,2010年,郭达宣布退出春晚舞台,结束了与蔡明的最后一次合作《家有毕业生》。这让不少观众都感到遗憾,大家纷纷猜测,是不是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但真相却并非如此。郭达与蔡明私下关系甚好,真正的原因是郭达身体逐渐不适应高强度的演出,他年龄增大,演出时经常头晕,加上春晚的直播压力实在让他有些承受不住。更重要的是,多年来为了春晚,他忽略了家庭,最终他决定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家人身上,弥补对家人的亏欠。
虽然很多人都误以为郭达与蔡明是夫妻,但其实,郭达的妻子是另外一位女性,而她正是他的贵人——吴芳。
郭达出生于1955年,来自西安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早逝,母亲一人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虽然家境困难,郭达却从小接触艺术,尤其是父亲留下的一把小提琴,成了他最早的艺术启蒙。15岁时,为了攒够学琴的钱,郭达跟着工程队在西安至咸阳的公路段打工,手掌磨出了厚厚的茧。
1974年,上海戏剧学院来西安招生,郭达决定去试试,带着一把修补过的提琴和浓重的陕西口音,他用陕西话朗诵哈姆雷特的台词,表现出的劲头深深打动了考官,最终他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三年的学习让他吸收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将生活中积累的幽默感融入表演,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977年,郭达毕业后进入话剧院工作,成为院里的“改编能手”。一次,他在排演《雷雨》时,给周朴园加了一句“额滴神啊”,让严肃的悲剧中加入了一丝幽默,给剧本增添了不少新意。在剧院中,郭达也遇到了吴芳,一位话剧院的服装师。
两人相识时,郭达正在修补一件旧军装,幽默风趣的郭达很快打破了沉默,与吴芳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随着接触增多,吴芳被郭达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吸引,尽管生活并不宽裕,郭达依然在努力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这份坚定让吴芳也动了心,最终两人走到了一起。
婚后的日子,虽然经济拮据,但两人的感情却愈发深厚。郭达在话剧团的收入微薄,但吴芳始终默默地支持他,操持着家务。随着话剧行业的衰退,郭达决定转型做小品表演,而吴芳也毫不犹豫地全力支持他的决定,深信郭达凭借他的才华一定能够闯出一片天。
1987年,郭达终于得到了首次登上春晚的机会。当时家庭经济紧张,郭达没有足够的钱买演出服,吴芳四处打听,最终找到了一个用肉票换布料的地方。为了给郭达准备演出服,她用家里三个月的肉票换了布料,并熬夜亲手缝制演出服。在衣服的内衬里,她特意缝了一个“平安结”,希望能带来好运,保证郭达的演出顺利。
从此,吴芳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郭达。她为他设计了37套演出服,并为每个小品的角色量身定制。除此之外,她还细心照顾郭达的生活,准备胃药时贴上服药的时间和剂量,每次演出前还会给他准备草药包,提醒他注意表情和台词节奏,甚至录制“深呼吸”的提示音帮助他放松心情。
可以说,如果没有吴芳的无私奉献和默默支持,就没有郭达在春晚舞台上的辉煌成就。郭达与吴芳的相伴一生,也正是“娶妻当娶贤”这句话的最佳写照。
至于郭达,那天在北京美术馆被粉丝偶遇时,依然是一副亲切自然的模样,毫不摆架子,笑容满面。你看,这背后的一切,都离不开那个为他倾尽全力的女人——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