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才子的离去,竟然引发了如此巨大的风波?项立刚接连发表五篇长文,直言不讳地批评蔡澜,称其从三级片《聊斋艳谭》中崛起,赚得巨额收益,随后却转身贴上文化人的标签。他指出,陈宝莲在17岁时便主演了蔡澜监制的《灯草和尚》,最终在29岁选择自尽,这一切都让蔡澜背负了沉重的责任。
一时间,这些言论将悼念的气氛转变为紧张的火药桶,其中最触动人心的便是提及了陈宝莲。年幼的女孩被亲生母亲推进深渊,在主演那些露骨的戏份时甚至未成年,而项立刚严厉指责,《聊斋艳谭》正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这番言论的确重磅,但不禁让人翻出了一些旧账——香港电影圈的这种操作实在是屡见不鲜。同时,所谓的美食家形象也被项立刚一举揭穿。他明言:“汪曾祺的食物作品中透露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而蔡澜则只能赞美‘弹牙爽口’,这差距显而易见。”他紧接着更是狠下毒手,称蔡澜的美食评论其实都是为了上节目而做的,书中的内容甚至都不及路边摊老板的真实体悟。
风流韵事同样被挖出来清算,项立刚自曝与61位女友的交往经历,并且得意地谈论与妻子的开放婚姻。他认为,这样的生活方式根本不配称为“文人”。在传统派文人眼中,真正的风骨应如汪曾祺那般坚守心志,怎么能一边赚钱于艳情之中,一边伪装成才子呢?
当然,诋毁已故之人向来是禁忌,许多网友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这种行为缺乏分寸,给逝者留点体面势在必行。然而,项立刚则坚称,虚假之言才是真正的不尊重,难道要继续庇护这种“皇帝新衣”吗?双方争论的背后,实则是传统文人与现代标准之间的碰撞——究竟应不应该将这道道德的槛加诸香港才子的身上?
归根结底,蔡澜绝不是圣人。他的监制三级片和风流债务无疑是事实,但他并未自许为高洁之人。项立刚以大陆精英的标准去审视香港江湖,显然是用错误的尺子去丈量波澜壮阔的海洋。文化人这个词,早该包容更多的人间烟火气息。对于死亡是否应追责?答案是肯定的,但将半个世纪前的陈年往事作为道德审判,难免显得有些蹭热度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