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晚会已经陪伴了我们许多年,几乎成了每个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便节目的内容未必能吸引每个人的兴趣,但不少人还是坚持观看。春节晚会和年俗紧密相连,成了人们节日庆祝的一环,似乎是大家熟悉的“必备节目”。
说到春节,大家都知道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年年如此。而现在,春节晚会已经变成了一个流量焦点,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这不只是因为春节本身的节日氛围,更因为它借势民俗,成功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尤其是那些流传了千百年的春节习俗,根本不是几份文件就能改变的。既然无法改变,那就只能巧妙地利用它。资本借春节之机,铺设各种商业平台,推出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服务,不论是卖年货、清洁服务,还是理发等,都能赚得盆满钵满。过年期间,人们要买各种年货,备齐吃喝,准备和家人团聚。早在古代,春节就作为劳动人民的休息节日,恰好碰上冬季农闲,这时一家人围炉守岁,不用劳作。那个时候,没有电视和收音机,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守着炉火,等待春节的到来,气氛中充满了期待和兴奋。
时至今日,春节的传统习俗依然存在。从腊月二十二开始,人们就忙着置办鞭炮,送灶神,打扫房屋,煮肉,赶集,包饺子。守岁时,除了吃喝,还要放鞭炮,当然,也少不了看春节晚会。大家一年辛苦忙碌,到了春节,这几天的欢乐总算能将所有的烦恼抛之脑后,既是对身心的调节,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
而当春节成为一种传统习俗时,春节晚会便“蹭”上了这个热点,硬是被大家当做必看节目。许多人并没有太多表演天赋,所以就习惯看别人表演。没电视和收音机的年代,人们自己表演节目,而有了电视和广播之后,大家便开始看春晚,听着主持人一遍遍地说着吉祥话,传递着春节的喜庆气氛。到了今天,互联网也改变了大家看春晚的方式,很多人选择通过手机观看,或者看电影、剧集,反正春晚似乎成了大家的“背景音”,然而,春晚依然在那,屹立不倒。
每年,春晚为了打造成所谓的视听盛宴,投入的资金相当庞大,但效果却常常让人失望。时代变了,观众的欣赏标准也提高了。如果节目只是些群舞和集体歌唱,那么大部分观众显然不会买账。虽然相声和小品仍然受到欢迎,但如今这些节目大多以赞美和庆祝为主,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过年时,大家已经互相拜年过了,听个相声演员讲些祝福语,实在显得有些多余,甚至带着尬笑。春晚影响力这么大,许多语言类节目也不得不“收敛”,没有太多犀利的批评和讽刺,甚至即使有知名喜剧演员出演一些讽刺官僚主义的小品,通常也只会点到为止,且依然沿用老套路。比如,下级官员总会做些形式主义的事,而上级官员则永远英明,最终他们会视察并撤掉这些下级的“问题”干部,给敢说实话的人一份肯定。每年这种套路看得观众都快厌倦了。
春晚导演的说法是,既然是过年,就得说些喜庆的话,不能总拿社会负面现象来说事,不能让大家心情不好。但如果整个节目都充满了“歌功颂德”,连相声和小品也只讲这些,再精致的节目也会让人觉得没有亮点。尤其是一些权贵人物会插手,让一些歌手同台演出,大家一同高歌。虽然舞台上舞者衣着华丽,灯光璀璨,但很难展现出真正的舞蹈魅力,因为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节庆的气氛里,忘记了欣赏表演内容。观众看了整场节目,第二天大多回忆不起具体内容,只能记得吃了什么,喝了什么,和谁在一起,而晚会的内容早已淡忘。这种“过年味十足”的晚会,到头来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存在意义。
最初,春节晚会和年俗结合得天衣无缝,吸引了大量观众,但随着资本的介入,尤其是权力系统的各种限制,春晚逐渐变得有些尴尬。那些设计得华丽的节目,其实更多的是“声音的陪衬”,就像鞭炮一样响亮,却缺少了内涵。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手机看电影或电视剧,而不再热衷于观看春晚。春晚似乎不再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观众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将它和年俗割裂开来。或许这对春晚来说是一种“解脱”,但对于那些花费了大量资金和资源的晚会来说,这种尴尬的局面无疑是一次“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