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中,有人看完电视剧《潜伏》以及相关历史资料后,发表了这样一番评价:剧中最抢眼的并非仅是那双小眼睛的余则成,或是话多口快的翠平,连口吃的谢若林、一根筋的李涯、笑眯眯的陆桥山、油滑混迹的马奎,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但真正令人琢磨不透、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保密局天津站站长——吴敬中。
熟悉那个年代历史的读者都会知道,当时的军统本身就是军队编制,最初名为“复兴社特务处”,后来升级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1938年,这个局下属的两个处正式分家,徐恩曾领导的第一处变成了中统,而第二处继承了原名“军统”,由少将副局长戴笠亲自主持工作。贺耀祖、钱大钧、林蔚这三任正局长虽然名义上担任局长,却多是挂名,实际权力不大。
吴敬中,这位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叛徒(正如沈醉的回忆录中所称呼),自1938年起便跟随戴笠混迹军统,还在军统临澧特训班找到了一个体面的职位——担任一大队二中队的政治指导员兼情报学高级教官。那时,沈醉则是总务处事务股股长兼行动术教官,两人的经历大相径庭。
相比于只读到中学肄业、擅长动手打斗的沈醉,吴敬中可谓见多识广。他不仅在中苏情报所担任过科长,还经常到香港等地“出差”。而且,吴敬中每次出差回来总不空手,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届同学郑介民经常收到他带回的崭新西装。至于同届同班的蒋建丰收到了什么,沈醉、文强以及吴敬中继任者李俊才的回忆录中并未详细提及,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吴敬中逃出天津时被毛人凤逮捕,而那个最爱“打老虎”的小蒋同学竟然亲自打电话给毛人凤,为他求情下令释放。
吴敬中之所以能在戴笠身边混得风生水起,又能在毛人凤与郑介民的权力争斗中巧妙周旋,离不开他“为人处世三原则”的支撑。在同样善于处世的戴笠眼里,吴敬中的三原则可能没什么高明之处,很可能是学自自己。但在沈醉看来,吴敬中远比自己精明:“如果我能有吴敬中一半的聪明,何必在功德林里受苦十年?”
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所谓的青浦班、临澧班只是军统(保密局)内部的代称,对外则称作“军事委员会特别训练班”或“中央警官学校特种警察人员训练班”。他们拿到的“毕业证”,其实是警校发的。当年军警宪特人员混杂,训练班形式多样,正是因为各个派系的老大都想像他们的蒋校长一样,拥有一支忠心可靠的学生兵。
吴敬中能被戴笠选中去培训子弟兵,说明他确实有两把刷子。后来,余则成拿出那本《远东情报站》给李涯“上课”,吴敬中面不改色,心里却极不屑:“当年我在远东搞情报,这书的作者恐怕还在念小学呢。你说的新式装备,那都是我多年前用剩的东西,这两盘磁带真假,我闭着眼都能辨认出来!”
面对两个争论得热火朝天的学生,吴敬中颇为无奈:“青浦特训班只开了不到一个月,你们学不到多少真本事。要是你们在临澧特训班呆上一两年,就会明白,特工不仅仅是打打杀杀,还有很多人情世故。我教的为人处世三原则,你们咋就学不会呢?”
吴敬中重用自己的学生李涯和余则成,对非嫡系的马奎和陆桥山则毫不留情,这套做人原则也是戴笠传授的。这便是吴敬中为人处世的第一条原则:用人不问能力,只看是否值得信任,亲传弟子是最可靠的。
后来,文强和沈醉成为文史专员学习小组的正副组长,合著了《戴笠其人》,书中详细记述了戴笠如何信任并重用自己的学生:老蒋重用黄埔毕业生,戴笠提拔特训班弟子。吴敬中虽然对学生李涯余则成有不满,却只是控制和利用,从未起过杀心,而对马奎和李涯则是势在必除。
李涯和余则成确实值得吴敬中信赖。李涯虽然脾气倔强,但不过是偶尔向吴敬中发发牢骚,绝不会真去南京告状——职场经验告诉我们,咬人的狗一般不会轻易乱叫。余则成对吴敬中也有真情,两人关系融洽,纽带正是这层师生情谊。当狙杀陆桥山之时,翠平毫不手软,若是让她杀李涯,她也乐意出手;但若要余则成和翠平除掉吴敬中,恐怕他们就不会那么果断了。这体现了吴敬中用人的第二条原则:“没有情分的政治注定短命,不懂得人情味的人难以担当重任。”
吴敬中学贯中欧,自然读过《三国志》,其中评价马超的一句“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深刻印在他心里。连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都不关心的人,又怎能对老师忠诚、对事业负责?吴敬中在余则成和翠平身上看到了自己和梅姐年轻时的影子,因此对这对年轻人十分宽容。训斥翠平时,他总是一副大哥的派头,而倔强的翠平刚翻了个白眼,就招来一声怒斥,只好乖乖低头。
吴敬中想要将“前栅栏宿猫,后篱笆走狗”的天津站打造为铁桶般的家天下,同时能日进斗金,必须让最信任的人掌握关键职位。于是非特训班出身的马奎和陆桥山都被排挤,情报处处长一职也被撤销(军统改为保密局后大规模裁员,各省站取消了情报处),他身边只剩下两个学生:一根筋的李涯负责执行任务并向上级汇报,心思缜密的余则成负责为自己铺路捞钱。
吴敬中清楚知道陆桥山和马奎心怀二意,他的三原则不会传授给他们,即便传了,他们也学不会;余则成和李涯能学到多少,则全靠他们自身悟性。他懂得用人,也懂得怎么用人,但仅靠重用学生和讲究情分,还不足以让他稳如泰山——他的老同事因为谋划当局长被毛人凤一脚踢到昆明,他的前上级文强(吴敬中接任他成为军统东北区区长)也被吓退,离开军统去了湖南。毛人凤与郑介民两派互相掣肘,自己站队必死无疑,连文强这样的人也走了。
据文强《口述自传》记载,他所组建的军统西北区和东北区分别交给徐远举和吴敬(景)中:“1946年,蒋正式批准我升为中将,那年我三十九岁。毛人凤军衔比我低,我已是中将,他还是少将。当时军统内部三派势力鼎立,争斗激烈,我要是继续留在那里必定惹祸。任何一派都会将我打压下去,接近哪一派都可能遭到杀身之祸。”
文强后来由程颂公接替,仍任中将,但吴敬中则境遇不同:他的老同学郑介民被毛人凤和沈醉合谋挤出保密局,小蒋同学凭借“打老虎”树威望,也不大可能给他实质支持。乱世中求存,吴敬中只能依靠他的第三条处世原则。
这条原则,也是他为人处世最重要的一条,似乎是千百年来屡试不爽的经验。未来是否依旧管用,尚需时间检验,但能像吴敬中这样看得透彻的人,实在少之又少:“凝聚意志,保卫领袖”,这八字他琢磨了十五年。从复兴社一路到现在,他的总结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认清局势,找准自己的位置,给自己留条后路,凡事不可做绝。这便是吴敬中最关键的原则:不该打的仗坚决不打,赢不了的仗绝不打,可干可不干的活儿也宁愿不干。天津的成败,和那些偷偷摸摸的军官、偷鸡摸狗的间谍无关。无论他如何努力,在保密局高层眼里,他始终只是个可以随时舍弃的小角色。
军统更名为保密局后,各省站裁员超过三分之二。吴敬中曾对余则成推心置腹地说:“刚才你看那些人用什么眼神看你?从他们身上也能看到我们的影子。在我们的眼中,他们是小人物;在上级眼中,我们也是小人物。终有一天,这样的境遇会轮到我们。”
认清形势,摆正位置,吴敬中既不参与军统三巨头的权力争斗,也不像沈醉那样在昆明苦苦挣扎。他两袖清风,风轻云淡地离开,连毛人凤也无可奈何。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贾府那副对联,许多人挂在嘴边,然而能修炼到吴敬中那般炉火纯青境界的却不多——他早已为天津失守的那一天做好了心理准备。
贾府里唯有石狮子干净,而在军统(保密局)天津站,究竟哪一根金条是纯洁高尚,哪一根是肮脏龌龊,真难以分辨。我们只能从吴敬中的人生轨迹和处世哲学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你觉得,有过留学背景的吴敬中,会察觉不到手下潜伏者的存在吗?当数十个保密局省站站长都被毛人凤下令潜伏,最终无一幸免被捕,若吴敬中留在天津,结局会如何?一旦被送进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他的“为人处世三原则”还能派上用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