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西游记》原著中,还是后来改编的影视剧里,“大闹天宫”都是观众津津乐道的一大经典篇章。
在这段情节中,吴承恩不仅以精致的笔法展现了酣畅淋漓的打斗场面,带给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般的视觉冲击,还通过这一场冲突,成功塑造了孙悟空桀骜不驯的性格形象。这个形象后来成为了文艺和影视作品中流传百世的经典人物之一,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然而,这也导致了一个普遍的误区,许多人认为天庭就像一个随意可以进出的地方,仿佛是与闹市无异的公共空间。
但事实上,天庭并非吴承恩首创的概念。远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构思出这个神秘的地方——它是众多至高神仙的居所,是超凡脱俗的仙域。自然,凡人或闲杂人等是不可能随便进出的。
吴承恩在原著中,也通过细腻的描写,间接暗示了这一点。孙悟空之所以只敢前往南天门,而不敢擅闯其他三门,正是因为其他门的守卫者都是他难以匹敌的存在。
那么,究竟这些守门的神明是何等人物,以至于连孙悟空这样无所畏惧的齐天大圣都要心生畏惧呢?
事实上,早在远古时代,《山海经》一书就曾描写过天庭的雏形。那时的天庭被称为“蓬莱仙境”,是西王母的居所。传说,只要虔诚到达此地,西王母便会赐予长生不老的恩惠,福泽万年。
甚至秦始皇也深信这一传说,曾派遣徐福远赴蓬莱,寻求永生之药。
然而,随着道教的兴起,天庭的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到了东晋时期,《搜神记》这本志怪小说重新诠释了天庭的形象。
《搜神记》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探讨世界的种种真理,给后人以警示。在其中,天庭被设定为道家神明的最高统治中心,玉皇道君为三界的统治者,治理人间。这本小说不仅情节紧凑、文笔流畅,极大地吸引了当时读者的眼球,也奠定了天庭的传统形象。
吴承恩的《西游记》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受到了《搜神记》的影响。而明朝时期,道教的思想更是主流,因此,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所描绘的天庭,基本上与《搜神记》中的设定高度契合。
不过,吴承恩在构建天庭时,也做了一些个人的改动和扩展。《搜神记》中并未对天庭进行过多的描写,更多的是阐述了天庭的功能,因此吴承恩以此为蓝本,进一步细化了天庭的具体形象。
在吴承恩的笔下,天庭宛如一个“世外桃源”,仙气缭绕、宝气四溢。这里汇聚了天上最尊贵的神明,每一位神祇都各司其职,天庭被打造成一个安宁而和谐的乐土。
由于天庭是神明们的最高统治地,吴承恩设想它的安防措施也应当堪比皇宫。他为天庭增设了四座大门,每座大门由一位神明负责守卫。而为了突出天庭的威严与神圣,吴承恩并没有随便挑选神明,而是精心挑选了四位最强大的神祇,分别从道家与佛家中选出。
这四座大门分别是东门、西门、南门和北门。
其中西天门的守卫者是勾陈大帝,他不仅是天庭的军事首脑,也是天界的兵马总指挥。尽管在《西游记》原著中,勾陈大帝并未直接与孙悟空交手,但从他的职位和头衔来看,他的武力恐怕远超孙悟空。如果没有强大的实力,怎能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
东天门的看守者是太乙救苦天尊,亦称东极青华大帝。尽管他一向以“拯救世人”的形象为人所知,并在《西游记》的后续篇章中出现,帮助唐僧等人化解困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毫无反击之力。事实上,作为玉皇道君的左右护卫之一,太乙救苦天尊的武力也非同一般,足以镇守东天门。
北天门的看守者是真武大帝,与前两位不同,真武大帝给人的感觉更多是威慑与畏惧。传说中他曾斩尽世间邪祟,专责惩罚作恶之人,手段异常严酷。虽然他不伤害无辜,但书中的描述让人不禁感到,他那雷厉风行、毫不留情的行事风格,令人心生恐惧。
至于南天门,守卫者则是佛教中颇为人熟悉的增长天王。虽然他并不像其他三位神明那样让人感到深刻的威慑,但他依然是玉皇真君的直属部队,负责守卫玉皇的安危。
关于“孙悟空为何只敢走南天门”的问题,许多观众认为是因为南天门的守卫最弱,所以孙悟空选择从这里突破。事实确实如此,增长天王带着八将迎战孙悟空,结果却被这位小小的弼马温打得溃不成军,着实有些让人羞愧。然而,孙悟空之所以选择南天门,并不仅仅是因为增长天王的实力较弱,更多的是因为这里是直通玉皇真君所在的地方。孙悟空希望借此机会,亲自面见玉皇真君,并与他对峙。
在其他神明眼中,玉皇真君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无法挑战、不可亵渎。而孙悟空则以独断专行、敢于反叛的姿态,挑战这一权威,这恰恰是吴承恩借孙悟空之形象,揭示封建社会压迫与暴政的手法之一。
然而现实中,并没有一个孙悟空能够帮助百姓脱离痛苦、挣脱压迫。连吴承恩本人也未能逃脱封建社会的偏见与限制。
在当时,小说家并非一职业,吴承恩终其一生并未得到世人的广泛认可。即便《西游记》在他去世后才被广泛传颂,但他的努力和才华始终未能获得应有的承认。这一切,也正是封建社会对于普通百姓压迫与束缚的写照。
《西游记》虽然是一本充满神话与奇幻色彩的小说,但其中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与批判,也是极其深刻的。吴承恩通过这本书,深入剖析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等级压迫、礼教束缚等问题,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警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