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玫导演执导的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已在2024年暑期正式上映,并在各大正版视频平台上架。尽管该片仅获得3.1的豆瓣评分,票房收入也仅为601.1万元,并且在第16届金扫帚奖中成为“最令人失望影片”,胡玫也被评为“最令人失望导演”,张淼怡则获评“最令人失望女演员”。种种负面评价几乎让这部作品被定性为烂片,然而,作为观众,我持不同的看法,认为这部电影虽有不足,但在116分钟的片长里,展现了《红楼梦》小说的浓缩精华,堪称一部尚可接受的作品。
如果我们深入思考,甚至可以认为这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比以往的影视版本更为精准地解读了《红楼梦》,它呈现了一种更接近现实生活的解读方式。相较于过去那些强调文学性与艺术性的作品,《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更加专注于展现人物的生存状态与生活真实感。这种呈现方式可能对于年轻观众来说较难接受,但我相信中老年影迷,特别是那些熟悉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的观众,会更容易理解并感受到影片的内涵。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叙事结构,分为两条主线:一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二是贾府的财政危机。最终,这两条线相互交织,贾府的财政困境直接影响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走向。从这一角度来讲,影片的叙事是清晰的,逻辑也相当精准,不失为对《红楼梦》故事的一次合理再现。
在胡玫导演的版本中,影片特别突出了贾府财政问题的严峻性,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亮点。以往的《红楼梦》改编作品多将财政问题视作次要情节或附带内容,但在这部电影中,财政危机被明确呈现,并成为了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因素。影片一开始就揭示了贾府陷入财政困境的根本原因——朝廷要求他们偿还昔日的债务,而以前豁免了这一部分负担的贾府,如今却无法应对急剧的支出与收入失衡。这一财务危机为整个贾府带来了层层困扰,也让整个家族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电影中的转折点发生在林黛玉的父亲去世之后,她带着巨额家财回到了贾府。林黛玉的财富成为了贾府“续命”的关键,缓解了贾府的财政窘迫。从修建大观园到元妃省亲,贾府的各项开支都得依赖林黛玉家族的资金支撑。可见,贾府上下对于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并非出于纯粹的爱情,而是因为她家的财富能够为贾府暂时解决生计问题。包括贾母在内的家族长辈,虽然嘴上装作无所察觉,但实际上心里都清楚林黛玉的“实用价值”。
然而,随着林黛玉带来的财产逐渐耗尽,贾府的财政危机依旧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一变化直接影响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失去“财产价值”后的林黛玉,渐渐失去了贾府的青睐。此时,贾府迫切需要为家族寻找一个新的经济支撑点,而薛宝钗的家族,虽不具备显赫的官职,却拥有可观的财富,成为了联姻的最佳选择。这一情节将影片的逻辑推向高潮,显示出爱情与财富之间难以割舍的联系。
对于胡玫导演版本的《红楼梦》,它的叙事逻辑十分清晰,尤其是在描绘贾府财务困境与人物情感纠葛之间的关系时,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精准与深刻。这一点,无疑对那些熟悉原著的观众,尤其是青年一代,能够提供更为明确的认知和理解。当然,这部电影也存在一定的遗憾,最为突出的便是,电影在描绘完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后的情节后,便戛然而止,未能继续展现贾府财政危机的后续发展。
在电影结束时,尽管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已告终,薛宝钗与贾府的联姻也已定局,但贾府的财务危机是否得以解决,却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或许,这正是胡玫导演《红楼梦》系列的第一部,后续可能会有第二部继续讲述这一复杂的家庭故事。然而,由于首部电影的口碑和票房表现不佳,第二部的可能性似乎渺茫,这无疑是一个遗憾。
在影片中,财政问题与爱情的纠葛最终汇成了同一个议题,这一点与当下社会的青年人息息相关。比如,许多年轻人在追求爱情时,常常被现实问题所束缚——房子、车子、彩礼等经济压力,实际上这些都是“财政问题”的现代化体现。正如贾宝玉的遭遇一样,许多年轻人也因贫困或家庭经济原因未能和心爱的人步入婚姻。这种困境,无疑构成了另一个版本的“红楼梦”。
至于电影的影迷评分为何如此低迷,或许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在批评经典文学改编作品时,借此展现我们的独特品味和高水平判断。事实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自上线以来,很多人或许并未真正观看过这部电影,而是凭借某种偏见或对经典的固有看法就草率下结论。我相信,不妨尝试观看这部电影,凭借自己的理解与判断,来重新审视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
这部电影的评分与反响也许无法掩盖它的独特之处,它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红楼梦》这部经典小说。而胡玫导演所带来的这次“现实主义”解读,也许能够唤起我们对于文学经典更深刻的思考。(文/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