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女儿是妈妈2》最新一期节目中有两个片段让我笑个不停,一个是李嘉格傻乎乎地说出「跟刘维拍完戏我脏了」;另一个是刘维拼命地夸赞彩虹屁,竟然让李妈变成了表情包。
这档节目似乎并不是在真正化解母女之间的心结,反而更像是特意在镜头前制造出两种情绪的示范,这边让人批评「没脑子」,那边又教人学习「高情商」,只等我们去对号入座。
李嘉格说出「脏了」这样的词确实让人有点不太舒服。
但细细想想,其实她已经累得眼神都失去了光彩,拍一个短剧花了四个小时,导演第十次喊「再亲密一点」。
而亲妈还拿着保温杯在一旁看着,换作是谁恐怕都会有些恼火。
只不过她一生气,显得特别实在,情绪直接就甩给了合作嘉宾,现场的气氛顿时变得有些不自然。
说实话这件事情我挺支持刘维,但就喜欢他能说会道那方面罢了。
谁会不喜欢一见面就夸你像巩俐,还把你儿时丑事说成母女趣事?
可就算羡慕吧,真要让他做我姐夫,我又开始担心起来,要是哪天他嘴不巧了,差距大得能让人受不了。
刘维嘴巴很甜,反应还很快,他这一招实际上是把情绪给「外包」出去了。
当他夸赞李妈说「阿姨您这脸型跟巩俐挺像」的时候既夸奖了李妈,又给李嘉格找了个比较体面的台阶:妈妈好看,女儿自然也不会差。
就这么一句话,让三个人都很高兴,怪不得弹幕上都纷纷刷起「互联网嘴替」。
不过仔细想一想,他在整个过程中很巧妙地避开了「四小时重拍」这个比较敏感的话题,连一个「累」字都没提及。
我忽然发觉,节目实际想要售卖的并非只是「母女和解」,而是「情绪价值」的两类极端事例。
李嘉格负责展现翻车情形,使我们去批判「低情商」;刘维负责展示典范做法,让我们去学习「学讲话」。
在批评与学习中间,流量两边都赚取,又有谁会在意她们母女为何争吵。
这让我想起我闺蜜的吐槽。
她带男友回家,男友全程夸妈手艺好,结果饭后她妈私下说:「这孩子挺客气,就是累。」
你看长辈其实分得清谁是真松弛谁是营业。
镜头可以骗人,生活里的微表情骗不了,但节目只负责镜头。
更抓马的是,刘维劝李嘉格「珍视父母」的时候,弹幕清一色是「动容」。
可他把「别跟妈妈吵架」说成「你有多幸运还有妈妈」,这在李嘉格那里,就如同对痛经的人说「多喝点热水」。
道理虽说都没错吧,但根本没触及那痛苦劲。
高情商的话,有时候其实就是另一种站边上看热闹,不懂人家难处。
刘维越是表现得近乎完美无瑕,反倒越发像是节目组专门弄进来充当「对照组」似的。
感觉刘维存在的意义,像一面镜子,把李嘉格当女儿时,那一堆不足之处全照出来了。
如果刘维哪天翻车,比如被拍到私下沉默寡言,舆论会不会立刻反转:「看吧都是演的!」
我们看综艺,其实只是需要一个,可以随时投射自己情绪的工具人。
李嘉格是负面工具人,刘维是正面工具人,工具人没有中间值。
事情说到这个点,我反倒有点同情李嘉格了。
她在镜头前崩溃之时,与我年会表演摔倒后还硬撑着说「没事」时的那种尴尬毫无二致。
不同之处在于,我没被全国观众做成表情包罢了!
低智商背后或许是长期被要求「做懂事闺女」积攒下的疲惫,她只不过把厌倦情绪如同刀子般展现出来。
节目里最为狡黠之处在于,会让你觉得骂了李嘉格、学了刘维,便能避开家中那些烦心事。
不过实际情况是,根本没有剪辑师来替你抹去老妈没完没了的唠叨说教,也没有背景音乐来提示你该去夸赞什么。
最后,只能自己在镜头外思索,既不做沉默之人又不装模作样的心路历程。
所以我觉得,这节目应该少一些经剪辑营造出的「情绪滤镜」,多一些未经过多加工的生活细节,镜头不应成为制造对立的工具。
将人塑造成「高情商典型」或是「低情商对象」,实际上所有被镜头遗漏的沉默以及呼吸,才是区分表演与真实的时间印记线。
何谓「高情商」?
生活并非依靠短短几分钟的片段来评判,它只看在漫长时光里,那份周到能否从镜头前延伸到镜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