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以法之名》大胆挑战传统扫黑题材,通过司法系统内部的尖锐角度,展现了检察人员的反腐斗争,堪称一次自我革命的缩影。以冷峻的镜头语言和扎实的司法细节,该剧向法治信仰献上了一份庄重的致敬。
在镜头掠过办公桌上那些高大的案卷时,观众不仅看到道具,更感受到了基层检察院的生存之道。剧中频繁出现的细节——检察官口袋里随时备着的胃药、电脑屏幕上24小时不关的电子卷宗系统、会议室里逐渐冷却的盒饭……共同描绘出司法工作者日常的真实繁重。
张译饰演的检察官洪亮,追查涉黑案件,生动再现了基层检察官的真实工作状态:通过一起非法采矿案,逐步剥开背后错综复杂的政商联结网络。在审查账目时,发现劳务费实际上是行贿款的细节,展现了基层检察官对证据的敏锐度。这种从微小线索中撬动大案的叙事风格,恰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映射出基层司法工作者用显微镜审理案件的神态。
开篇揭示洪亮找到同事受贿证据的戏剧场景,直面司法系统中潜藏的黑暗。检察官谢鸿飞(郝平饰)利用合规审查拖慢案件的进展,反映现实中程序性空转消解实体正义的手段。剧中反复出现的刑事诉讼法条与角色行为之间的对比,正好呼应了现实中三条规定在执行上面临的挑战。当反腐之刀最终划向自己人时,剧集没有简单地颂扬胜利,而是留下了开放式结局,暗示这场自我革命的道路依旧漫长。
检察院门厅国徽的镜头时常出现,仿佛是基层司法工作者的精神象征——既是荣耀的象征,也提醒着我们每一个案件都是公众对法治信仰的投票。
面对严格适用法律可能导致的铁面无私,剧情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坚持法律文本还是寻求实质正义?这一矛盾在基层司法实践中尤为显著。例如,面对因受胁迫参与的未成年人,检察官应该是机械地提起公诉,还是综合考虑其主观恶性与社会修复的可能性?郑雅萍(蒋欣饰)这一角色作为公诉人,最初在量刑建议中遵循了机械化,但随着案件的发展,她逐渐意识到机械司法的局限性,反映了近年来检察机关在司法理念上的变革,揭示了法律条文与人文关怀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以法之名》并未将检察官美化为正义化身,也没有落入简单批判体制黑暗的窠臼。配角乔振兴(是安饰)作为一名因坚持取证而被调离的检察官,展现了人在司法改革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总的来说,《以法之名》成功展示了检察机关从追诉犯罪者到社会治理者角色的扩展,生动诠释了检察官所处理的不仅仅是案件,更是别人的命运。
(作者:杨焕滢,吉林省桦甸市人民检察院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