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刘琳这个名字或许你还不太关注,但现在,在各种热播剧中,她的身影几乎随处可见。
她并没有一开始就带着女主的光环,也不是那种一夜成名的流量明星。她的成功,来得晚,但踏实稳健;她的红,真诚自然,完全没有炒作的痕迹。
2018年,刘琳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饰演了那个“大娘子”,她演绎的是一个既粗俗又豪爽,时常带着京味儿撒泼的妇人。刚开场时,她那句“我的父亲配享太庙”把笑点拉满,观众反应并不热烈,大家对这个角色并不感冒,觉得她有些过于“土”。然而,随着剧情推进,大家逐渐被她扎实的演技所打动,从最初的嘲笑,到后来渐渐心疼,再到为她鼓掌,刘琳用演技证明了自己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大娘子”角色,原本并不是刘琳的,甚至剧组一开始都准备好了应对她的批评声。最初剧组也很为难,大娘子的人选一直没有定下来,刘孜原本是该接这个角色的演员,但她拍了三天后意识到自己并不合适,决定退出。于是,她推荐了刘琳——她的北电同学。刘琳接到电话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没有多问一句,直接进组了。
导演原本并不抱太大期望,只希望能把这个“搞笑工具人”的角色撑起来,但没想到,刘琳凭借精湛的演技,让大娘子这个角色变得立体且富有层次:她泼辣但不傻,凶狠却不恶毒,偶尔看似粗暴,实则满怀深情。随着她的精彩表现,观众渐渐由最初的轻视变成了深深的喜爱和钦佩。
谁说泼妇就没有春天?刘琳用演技证明了这个事实。
她本该是豪门阔太,偏偏却选择了吃苦的路。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刘琳早在《父母爱情》里就曾有过一次“预演”式的翻红。她饰演的那个粗犷的江德华,一开始并不被看好。但正是她那句句掷地有声的台词,和那种硬朗又带点儿柔情的演绎,让这个农村妇女角色充满了真实感。观众发现,她并不是在演,而是在生活,江德华似乎真的就是她。
现实中的刘琳,早已拥有了幸福的婚姻和优越的家庭条件,她的丈夫是一位纪录片导演,收入丰厚、性格低调,还很愿意承担大部分家务和育儿工作。但刘琳却并不满足于安逸的生活,她从未因为“有丈夫养”而停下自己的演艺事业。
她自己也曾说过,自己绝不是那种“有人养就不拍戏”的人,她喜欢演戏,哪怕是演农村妇女、京味儿泼妇、继母、二大娘这些角色,只要角色有深度,她就愿意去挑战。这种不图风光、图的是“过瘾”的气质,在当下的娱乐圈里,显得尤为珍贵。
演了20多年配角,她终于冲破了边缘,登上了主舞台。
作为北电93届的优秀生,刘琳曾和徐静蕾等人是同班同学,但毕业后,她并没有像别人一样迅速成名,而是辗转于各类小角色和龙套中足足十多年。别人红了,她默默无闻;别人高光时刻,她只是个配角。
她并非没人找她,而是她选择了角色。对于演技,她有着自己的坚持,她要求角色一定要有弧光、要生动、要真实。所以即便只是出演一个短短几场戏的配角,她依旧会用心去挖掘每一场戏的情感和层次。有人说她固执,她却认为:“观众看得出来真假。”直到“大娘子”一角爆红,刘琳才真正进入了大众视野,成为剧组争抢的“香饽饽”,演技派的压阵大将。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娱乐圈,刘琳凭借她的土味真情,赢得了大家的心。
如今的娱乐圈,不缺流量脸,但缺少那些让观众真正信任的演员。刘琳的外貌并不出众,身材也不纤瘦,但她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让人信服——她是那个会挥菜刀的嫂子,是那个舍不得离家的姐姐,是那个会把孩子叫醒的后妈。她不热衷于红毯,不玩综艺,甚至连自拍都很少。但每当她上线,总能让观众情绪稳定,带来演员该有的重量。
她并没有靠顶流男主、热门剧本或者营销热搜,而是凭借真实的演技和观众的理解,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她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但她做到了。
结语
大器晚成?中年爆红?无论怎样定义,刘琳的成功就是对“演技无用论”的有力回击。
她没有浓重的滤镜,却有长久的余味;她不是流量造星时代的幸运儿,但却是岁月给出的最好答案。
如今,51岁的刘琳,正迎来事业的高峰,她的面容、她的演技、她的人生轨迹,都在迎来美好的时刻。
她用她的经历提醒所有演员:别怕晚,别怕苦,别怕没有名字,真正该怕的是——当机会来临时,你却没有准备好,却早早想着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