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诚和佟丽娅离婚后,受伤最深的其实是观众。
随着佟丽娅被传“沦落”为车模的消息曝出,许多网友纷纷替她感到不平。大家普遍觉得,两人同为“婚姻受害者”,为什么只有佟丽娅吃了亏,而陈思诚却依然活得潇洒自在?然而,细细观察后,粉丝们发现事情似乎并没有表面那么简单。离婚后的两人非但没有反目成仇,反而各自迎来了事业的高峰,和大家对明星分手后通常“互撕撕”形象大相径庭。
那么,这究竟是一场有预谋的商业联手,还是一种超脱世俗的体面分手?
离婚后的陈思诚,比任何时候都活得更像自己。他毫不避讳地牵着小自己21岁的新女友,从布达佩斯逛到威尼斯,任由镜头追逐,态度潇洒自在。婚前他曾说“还没玩够”,婚后更放言“婚姻反人性”,这位男人终于彻底挣脱了束缚。公众的质疑和批评对他来说不过是隔靴搔痒。
如今的陈思诚,不再是那个需要靠观众缘活跃的演员,而是手握资本、权杖的导演兼监制。他的个人票房累计超过150亿,成为中国影史首位票房破百亿的导演。凭借《唐探》系列和《误杀》系列一部部爆款电影,他打造了坚不可摧的商业帝国。
他无需再装扮成“好丈夫”的形象,风流成了他才子人设中的一部分,甚至成了无伤大雅的点缀。
对于前妻佟丽娅,他依旧保持着帝王般的“恩典”:每年生日准时送上零点祝福,称呼她“丫丫”、“朵朵妈”,亲昵中带着尊重。佟丽娅的电影首映,他总会带着零食笑脸相迎,姿态从容,仿佛两人从未分开。
然而,另一边的佟丽娅世界却显得扑朔迷离。在一些叙述中,她显得颇为“落魄”。离婚后,她似乎从一线女主演的位置滑落,常被拍到出现在品牌车展上,最初只是站台,后来升格为“品牌体验官”,亲自试驾并卖力宣传。在许多人眼里,这无疑是资源缩水的铁证。一个曾经的女主角,为何沦落到这样的地步?
她新片《假如,我是这世上最爱你的人》合作演员名气一般,豆瓣评分仅在及格线上徘徊。和前夫火爆如火如荼的事业相比,佟丽娅的处境显得有些孤寂和尴尬。
但事情真的那么简单吗?
如今的佟丽娅已不再接那些消耗颜值的偶像剧,而是转向出演正剧《霞光》,磨炼演技。同时,她也以主持人的身份亮相春晚,站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影视、综艺、晚会全面开花。
有人评价,她这波操作精准实现了从流量女星到实力派演员的转型,手段“比杨幂还绝”。她不再是那个在丈夫丑闻后沉默忍让、被同情的“恋爱脑”,而是一个清醒的玩家,懂得利用所有资源为自己事业版图精心布局。
这两条看似截然相反的叙事,像两根纠缠的藤蔓,却共同指向一个核心:他们之间,或许存在一份无形的协议——被称为“离婚经济学”。
这套理论认为,他们的分开不是情感的终结,而是一场更高明的利益重组。2017年那场广为人知的酒店风波后,婚姻的外壳或许早已破裂,但他们并未立即分开,而是用近五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复杂的切割与重组。
离婚公告一出,一切尘埃落定。没有纠纷,没有指责,只有一句“换个身份继续守护”。
守护什么?守护共同的孩子,更守护那由两人十多年积累的人脉、资源和资本织成的庞大共同利益体。
他需要她正面形象和人脉,为自己的负面新闻做对冲,稳固商业帝国的基石。她则需要他作为顶级导演和资本方的背书,打开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大门。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幕奇特的画面:佟丽娅的综艺节目里出现了陈思诚公司签约的艺人,陈思诚的电影宇宙中也隐约能见到佟丽娅朋友圈的影子。
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所有人展示了全新的“前任关系典范”——这远远超越普通朋友,更像牢不可破的商业盟友。
生日祝福、首映捧场、携手带娃旅行,这些温情互动不仅是给孩子看的,更是给资本和公众的明确信号。每一次合体,都是在宣示:我们的联盟依然坚固,我们的商业价值仍旧无可替代。
这种关系,比婚姻更自由,比仇敌更高效。
他继续他的风流人生,她经营她的事业版图,彼此互不干涉私生活,却在利益上紧密绑定,成就了彼此。
陈思诚给她带来的资源,比一个“好丈夫”的头衔更有分量;而佟丽娅为他维持的体面,也比任何公关稿更有说服力。
这是一场极其精明且现实的算计,令人咋舌。
或许我们根本不必为佟丽娅感到惋惜,也无需对陈思诚心生不屑。
他们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男女关系,而是一个高度协同、运转精密的共生体。
在这场由他们亲自制定的游戏规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受害者,只有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