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内娱神女降级史”火速冲上热搜,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大家发现,在近几年的仙侠剧与古装剧中,那些神女角色的一大特征是,从过去的宏大叙事逐渐转变为情感纠葛的主线,其核心争论在于角色的精神内涵、能力设定及叙事功能,都遭到了明显的削弱!
往日的古装仙侠剧展现了巾帼英雄的壮丽,如刘涛在《妈祖》中所演绎的那位慈悲为怀的妈祖,通过无私奉献和助人为乐积累功德,最终成就神道;还有刘亦菲在《仙剑奇侠传》中饰演的赵灵儿,或者郭妃丽在《东游记》中扮演的牡丹仙子,她们都为了拯救苍生而甘愿牺牲自我,树立了仙侠剧中神女的典范。
然而现今的仙侠剧女主角虽说似乎肩负着“救世”的使命,实际操作上却更多地围绕着爱情线展开。例如在《长月烬明》中,黎苏苏对澹台烬的反复容忍遭到了批评,被指责“神性让位于恋爱脑”。结局时,她选择了优先与男主亲吻,而非首先终止对生灵的可怕灾难。
说到早些年的《仙剑三》,辛十四娘(由刘诗诗饰演)凭借行善渡劫成功修成仙道;紫萱(唐嫣饰)则经历了三世寻求修为的艰辛,强调了个体努力的价值。相比之下,如今古装剧中的神女角色往往被简化为“血脉觉醒”的模式,比如转世的上古神尊,或者沦为某种“工具化献祭”。
就以《大梦归离》中对神女“救世代价”的设定而言,明显削弱了角色的成长弧光。观众不禁发问:“为什么神女的战斗力总是需要男主来拯救?”
当年那些古装剧的神女们所经历的牺牲是如此悲壮高亢,正如《仙剑三》中夕瑶为了创造唐雪见而勇敢反抗天道,彰显了高尚的理想。如今,这些神女逐步沦为推动爱情线的工具。就像《苍兰诀》中的息芸,尽管她以自杀方式保留了“换三界安宁”的动机,但许多观众仍认为她的结局被裹挟进了“爱情至上”的窠臼中。
毕竟,在内地的影视圈,资本运作多年秉持着一种保守倾向,倾向于模仿“男强女弱”的甜宠公式,以削弱女主的战斗力,从而突显男主那份保护欲。这样的创作方式虽然降低了创作风险,却也让角色变得愈加扁平,女主常在“恋爱脑”的争议当中挣扎,打着“救世”的旗号,实际行动却围绕男主转动。
神女角色的“降级”现象,其实是创作生态的缩影。资本的捷径碾压角色的深度,性别偏见模糊了女性的光辉,神性也只剩下华丽的外壳。
真要打破这种局面,不在于追求“复古”,而在于影视创作者们在创造“神女”时,需要重新塑造复杂的神性:让神女重新扎根于大地,从凡人泪水中淬炼出普照世间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