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一部国产剧《清明上河图密码》。
剧名《Riverside Code at Qingming Festival》在2024年播出。
《清明上河图》作为国宝级的艺术瑰宝,展现了北宋汴京的繁华与生动。而《清明上河图密码》这部小说则巧妙地将市井百态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错综复杂、悬疑重重的历史世界。遗憾的是,这部宣称改编自小说的电视剧,却毫无悬疑可言,历史感薄弱,家庭伦理部分过于煽情,案件推理也草草收尾,最终让原著的忠实粉丝们大失所望。
剧集开头的几集倒是有点看头,人物们忙碌的日常生活,仿佛直接从小说的开篇搬到了荧幕上。汴河虹桥的热闹景象、北宋街巷的烟火气息,以及赵不尤一家亲密无间的互动,都给人一种强烈的还原感。但这种还原感维持的时间并不长。随着剧情的发展,小说中复杂精密的大案小案被轻易抛弃,编剧的改编变得愈发牵强,失去了原作的魅力。
剧中张颂文饰演的赵不尤,本应是一位正直、沉稳的“讼绝”人物,但他在剧中却变成了一个小市民,几乎看不出任何赵将军的气度。与小说中的形象大相径庭,角色变得既狭隘又小气。温悦这个本应聪慧、贤淑的角色,也被剧集改编得令人咋舌,成了一个白天卖伞、晚上当“女刺客”的人物,甚至上演“北宋版史密斯夫妇”的剧情。可惜,剧中的动作戏毫无吸引力,白百何的打斗看起来僵硬无力,张颂文则一脸疲惫地反复道歉,令人完全提不起兴趣。
剧集中的温悦在隐瞒身份十五年后,突然暴露身份,开始闹事、打斗,情节发展完全没有逻辑可言,处处是漏洞。其他角色的设定也发生了颠覆。赵家二弟赵墨儿、小妹赵瓣儿的性格变化巨大,剧情的编排让人质疑导演是否真正阅读过原著。
编剧显然想要尝试跨界融合,希望保留历史剧的沉重感,又加入奇案推理的元素,还夹杂着家庭伦理和轻喜剧的色彩。但这些风格的混搭并未形成和谐的统一,反而显得支离破碎。小说中的案件,比如《木篇八子案》《火篇香袋案》等,紧扣动荡的时代背景和士子们的家国情怀,破案过程扣人心弦,最终指向了“天下兴亡”的宏大命题。然而,剧集却将这些案件删改掉,换成了狗血的误会和强行煽情,最终整部剧变成了一个围绕中年危机和家庭矛盾的简单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关系紧密、互动自然,面对困境时携手共进,展现了每个角色的独特性格与光辉。而在电视剧中,角色的智商被大幅下调,各自为战,缺乏合理性和严谨性,整个故事的连贯性也大打折扣。原本深刻的家国情怀也在剧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日常琐事,让人完全失去了对这部剧的兴趣。
即便我们不提原著单论这部剧,它依然堪称一场失败的尝试。剧中的动作戏混乱无序,毫无逻辑可言,观众也完全看不出任何的吸引力。更糟糕的是,结局的仓促拼凑,让整部剧沦为肤浅的“爽剧”。表面上看似充满刺激,但实际深度空洞,情节完全是在拼凑出来的。
不过,剧集有一个小小的亮点值得肯定,那就是每集结尾的“宋潮小百科”。这些简短的历史小知识虽不多,却能稍微增添一些关于北宋的真实感。遗憾的是,这点小小的诚意并不足以拯救整部剧。就像一碗已经坏掉的饭,撒上一些芝麻,看似香气扑鼻,吃起来却令人失望。
《清明上河图密码》最终的失败,源于创作团队的态度与能力问题。导演买下了原著的IP,却仅仅将其当作素材包,拿些角色名和元素胡乱拼凑,想通过流量吸引观众。这种做法让悬疑迷觉得案件太过单薄,历史粉觉得细节过于假,而家庭剧的观众也对人物设定深感不满。最令人痛心的,还是那些原著的忠实粉丝。希望那些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不要因为这部剧对原著产生误解。原小说才是真正值得一读的,它不仅呈现了东京的风云,更讲述了小人物的艰难奋斗和家国情怀的分量。相比之下,这部电视剧不过是一次“北宋主题cosplay秀”,看看就好,千万别当真。
可以说,这次改编的失败彻底剥离了原著的精髓,剧中的每个细节都让人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