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近一年的等待,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终于在网络平台上线播出。回顾2024年暑期档,这部作品在争议声中登场,却仅收获了区区601万票房,豆瓣评分更是低至3.1,成为迄今为止《红楼梦》所有影视化改编中评分最低的一部。这一成绩,也让李少红剧版《红楼梦》多年垫底的尴尬位置终于得以摆脱。
第16届中国电影金扫帚奖更是将“最令人失望影片”、“最令人失望导演”以及“最令人失望女演员”三项大奖同时授予这部电影,凸显其在业内的广泛质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在各方面都表现得极为糟糕。无论是演员表现、剧情结构,还是场景设计、画面呈现,乃至电影所承载的内核思想,这部影片的失败都是多维度的,且几乎无一幸免。
虽然影片标榜创新改编,试图赋予经典新的解读,但实际上却是彻底颠覆了原著精神,把文学瑰宝变作了庸俗烂作。影片虽投入了巨额资金,却带有浓厚的网络电影风格,且这种现代感十足的“网大”气质不仅缺乏古典韵味,甚至连传统影楼的质感都不如。
单从场景设计来看,虽然花费不菲,但资金没有用到刀刃上,反倒浪费严重。应有的电影镜头美学在影片中未见踪影,画面风格极为单调,缺乏层次感和逻辑性。实景拍摄虽然真实可靠,但特效却显得廉价粗糙,令人难以接受。
影片中最为著名的“黛玉葬花”场景虽然视觉上唯美大气,却完全缺乏应有的逻辑和内涵。镜头先是展现溪流,紧接着雪山,再转换到庭院和阁楼,地理上的错误无须多说,单从镜头连贯性上就早已破碎不堪。
《红楼梦》作为一部宏大叙事的文学巨作,根本不可能被一部不足两小时的电影完整涵盖。然而,这部电影却试图将所有元素一网打尽,却未能在任何一方面深刻表达,最终呈现出的是走马观花式的MV化展示。
就还原度而言,影片确实做出了一些努力,但仅停留在表面。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时的装束和气质,与原著中那个朴实无华、甚至略显拙朴的乡下老太太形象相差甚远。甚至连“连吃的都没有了”的台词表达也显得极不合理,仿佛完全无视了故事的事实逻辑。这不仅是在毁经典,更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
演员方面,男女主演无疑是影片最大败笔。女主角荣获金扫帚奖“最令人失望女演员”称号,实至名归。无论气质还是表演,都令人失望至极。台词生硬,肢体语言呆板,完全看不到角色应有的灵气与韵味。尤其是被导演大力称赞的林黛玉一角,更是令人不忍直视,甚至不如身边的丫鬟们精彩。经典角色的呈现,一代不如一代,成为影迷心中的痛。
在主题内核方面,影片舍弃了原著深刻的思想内涵,转而用“阴谋与爱情”的俗套剧情重构经典。所谓阴谋,不过是围绕林家财产的争夺;所谓爱情,则被简化为纯粹的偶像剧式“纯爱战神”对抗世界。无论阴谋还是爱情,情节都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厚重感。原著中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及人性复杂性的洞察,在此荡然无存。
影片中的爱情线更是缺乏铺垫,缺少情节支撑,完全是一种疯狂追逐的偶像剧套路,显得既单薄又俗套。
由于影片时长不到两小时,对于原著庞大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自然无法详尽交代,导致剧情逻辑割裂,前后脱节。影片仅做到了“呈现”,却未能深入发挥这些元素应有的作用。
总体来看,编导试图用现代手法重新解构《红楼梦》,却放弃了原著的精神精髓,以狭隘且片面的视角进行拍摄和制作,既不敢远离经典,又无法真正尊重和传承,最终结果就是糟蹋了这部文学巨作,毁掉了经典形象。
这部电影改编的最大问题,在于完全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创新的基础,应该是坚守正道和怀有敬畏之心。虽然创新需要勇气和细致的打磨,但该片仅有大胆却缺乏细心,更是贪图面面俱到,结果是一无所成,什么都没拍好。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不过是闭门造车的盲目改编,是缺乏匠心的自娱自乐,是异想天开的天马行空,完全不可能成功。
经典翻拍从来都不是轻松的任务,然而历代后辈不断尝试,虽屡屡以失败告终,却仍义无反顾。令人既佩服他们的勇气,也愈发感到畏惧。
归根结底,过度迎合市场,受制于资本和流量的驱使,缺乏对经典的敬畏、对观众的尊重以及对作品的匠心,翻拍的结局只能是注定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