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静宁县上演的《大升官》中,具有百年历史的三意社将“封官”这一小段删去,随即引发了诸多非议和谩骂。社长侯红琴迅速作出回应,称剧社未曾删戏,三意社一直坚持原有的演出方式。然而,侯红琴的回应却并未获得广泛认可。
今年春季,陕西戏曲研究院在天水举办的西北五省秦腔大汇演中,对《辕门斩子》的后半部分也进行了删减,将杨宗保这一角色的戏份剪掉,这同样引发了公众的质疑和攻击,但该院对此却选择了沉默。后续的问题是:为何会如此?
首先,了解《大升官》的内容至关重要。该剧本以其核心情节而命名,或许可以被称为《忠保国》。在探讨三意社删减的部分之前,首先要明确被删去的是什么。实际上,删去的是短暂的一段关于所有重要角色的封官内容,而非杨波的个人升官情节。将这一点理清后,我们需要探讨其删除的实际重要性——这必须在剧本的全貌中进行考量。
《大升官》的故事围绕明穆宗去世展开,太子仍在襁褓中,李彦妃控制朝政,但在李良的诱惑下决定将权力交给他。而徐彦昭及杨波对此表示强烈反对,最终徐彦昭将女儿混入昭阳院,提供情报,及时制止了李良的阴谋。李彦妃最后呼唤徐小姐,徐小姐绑上箭矢被送入杨府,杨波义子赵飞沿着这个线索反击。最终,李良被捕,朝政得以清明,国事复归安定。
从剧情的完整性分析来看,剧中关于所有角色的封官并非至关重要,不同于陕西戏曲研究院对《辕门斩子》中杨宗保的删减,这一行为显著削弱了剧情交代的完整性。正如网友们调侃的那样,“没有杨宗保,木瓜只能哭空气。”这也是为何三意社敢于迅速回应删去的原因,而陕西戏曲研究院却对此保持沉默。
此次事件引发非议与攻击,其实背后有以下几种状况。首先,有些人或团体则抱着别有用心的态度,故意制造矛盾,其中甚至包括业内人士,他们以“专业”之名挑起事端。实际上,各剧团增减某些情节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么为何对陕西戏格外敏感呢?
其次,为了吸引流量而跟风言论,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效应,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现象。最后,也有不少人对剧情缺乏了解,误将众角色的封官视作“大升官”,实际上,这部剧的重点在于杨侍郎被封为太子太保的过程。
综上所述,删改戏曲,尤其是对核心内容的处理,确实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而对于观众的回应与讨论,更是剧团在创作与演绎中需认真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