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中的用餐场景背后,其实蕴含了不少深意。最近我观看了《以法之名》,发现剧中许多吃饭的镜头都颇有趣味,比如陈胜龙这个角色。他的火锅戏份就有好几次,不论发生什么事情,他总是一边吃得津津有味,一边与旁人交谈。有一次,谢鸿飞提到退还金条时,他依旧一边听着,一边大口吃肉,完全不受影响。熊磊他们则焦急得满头大汗,而他夹菜的手却毫不停歇。可见,这个人的性格真是够刚烈,连吃饭的方式都透露出他的个性。
再看看程子健在剧中吃饭的方式,跟陈胜龙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一边嚼了几口,便放下了筷子,似乎对于吃饭并没有太多的兴致。与陈胜龙那种狼吞虎咽的模样完全不同,陈胜龙不仅嘴里塞满了食物,还边吃边说话,给人一种吃饭才是最重要的感觉。尽管谢鸿飞焦急得无与伦比,陈胜龙却还是沉浸在自己的火锅世界中。之后得知屋里有监控,谢鸿飞恼怒不已,程子健也开始不安,而陈胜龙仍然一副慢条斯理的样子,浑然不觉。
剧中还有一幕,禹天成请学生们吃烤肉,生动展现了贫富差距。陈胜龙小时候家境贫寒,第一次吃烤肉时狼吞虎咽,跟后来的熊磊吃火锅如出一辙。而在江远回来的那一刻,两人享用的是升级版的烤肉,陈胜龙依旧是叉子和刀子同时上,毫不讲究,肉直接往嘴里塞;而江远却是将肉切得整整齐齐,慢条斯理地品尝,显然是过过留学,家境殷实。
有一场矿难后的夜晚也颇具趣味性。禹天成在办公室里喝着红酒,享用牛排,似乎完全不在乎外面的动荡,而江远则在外疯狂地咆哮,他居然连筷子都没放下。这表明了两者在危机之中反应截然不同。而禹天成从东北走出来,经历过底层的辛苦,如今饮食讲究多了,或许这也与他的身份转变有关系。
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孙飞的最后一幕。洪亮来抓他时,他起初十分激动,然而当他明白自己无处可逃,竟然悠然自得地坐下,将羊汤喝完。这样的心理素质真是了得。孙飞的表现正好印证了“吃饭时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他喝汤的画面与陈胜龙吃火锅的状态相似,都是在关键时刻能够从容自若。
导演在安排这些吃饭戏的时候,似乎是别有用心。陈胜龙从小经历饥饿,因此对食物的渴望令人动容。他与禹天成的吃法有一定相似之处,两人都曾从底层艰难挣扎。反而江远,温文尔雅,出身条件优越。餐桌上的吃相,实际上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背景以及他们未来的可能走向。
在剧中,不少反派角色也对食物情有独钟,似乎用吃饭来象征他们的贪婪。东北的冬天寒冷,人们需要摄入更多热量。然而,那些剧中的坏角色只顾着满足自己的欲望,最终都没能得到好的结局。而陈胜龙对火锅的执着,或许在暗示他这一辈子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活着。
看似平常的吃饭戏,其实隐藏着角色的性格和故事情节。看完这部剧后,再去观察别人用餐,或许会忍不住多想一想。若有一天遇到一个狼吞虎咽的人,心中说不定也会泛起一丝好奇:他的背后又是什么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