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四五花洞》的起源和创作者,至今已无从考证。这部戏最初并不叫《四五花洞》,它的原名是《五花洞》,之所以后来称为“四五花洞”,是因为在演出时由四个人担任主演。这部戏本质上是一出带有神怪色彩的无厘头滑稽剧。
故事发生在宋代,讲述武大郎与潘金莲夫妻因遭逢年景不佳,决定离家寻找武大郎的兄弟武松。途中,五毒精幻化成假的潘金莲与武大郎,引发真假难辨的混乱。两对真假夫妻前往阳谷县县令胡大炮处控诉,然而胡大炮无法判定真假,案件最终上报包拯。作为宋朝唯一公认的明察秋毫的法官,包拯请来张天师降伏妖邪,案件才得以解决。故事虽略显荒诞,却以包公的公正断案作为主线,增添了不少趣味。
这出戏在最初演出时,结构较为混乱,逻辑不够清晰。例如,武大郎与潘金莲的真假角色数目不断增加,若是两对真两对假,即“四五花洞”;若增至八对,则称为“八五花洞”,即四个真、四个假。后来,梅兰芳对此有独到见解,他曾指出:“没有两真两假,假角色无论多少,真角色应只有一个,这样才合理。”这一分析被广泛认可,尽管具体演出如何分配角色,仍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
从清末传承至今,《四五花洞》的演出形式灵活多变,能够根据旦角阵容调整角色数量。1931年6月,上海杜家祠堂落成典礼上,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同台献演《四五花洞》。当时,高庆奎饰演张天师,金少山饰演包拯,这场演出被誉为经典之作。
“四大名旦”不仅在舞台上同台合作,还曾共同灌制过唱片。促成“四大名旦”合作录制《四五花洞》唱片的关键人物是上海著名评剧家梅花馆主郑子褒。他曾担任多家戏剧刊物主笔,并长期担任长城唱片公司经理,主持过包括梅兰芳与杨小楼合作的《霸王别姬》等多部经典唱片的录制。
1931年,杜家祠堂落成之际,汇聚全国京剧名伶,四大名旦与雪艳琴、高庆奎、金少山等人共同演绎《五花洞》,成为典礼上最精彩的节目之一。祠堂活动结束后,长城唱片公司萌生了邀请“四大名旦”录制《四五花洞》唱片的计划,而郑子褒则成为牵线搭桥的重要推动者。
录制过程却困难重重。唱片直径15英寸,每面播放时间仅3分15秒,限制了录音内容长度。舞台上真假潘金莲各两人合唱、轮唱的方式,因时间紧张及商业需求无法完全复制到唱片中。最终决定改为每人独唱一句,唱词各异,唱腔自谱,这不仅避免重复,还能充分展示各自流派的特色。
此外,唱片中角色排名成为另一难题。梅兰芳当仁不让地排第一,程砚秋当时红极一时,欲排第二;荀慧生声誉上升,争取第三;尚小云因资历深厚,不愿排最后。为解决此争执,郑子褒巧妙设计了一种轴形名牌,平衡各方利益。
演唱顺序亦引发争议。梅兰芳唱第一句无人质疑;程砚秋未明确要求第二句,因需处理出国事务,参与有限;尚小云坚持应唱第二句;荀慧生则表明若非唱第三或第四句则不参与,导致矛盾一度激化。郑子褒反复调解,向程砚秋阐释与梅兰芳首尾呼应的优势,劝说荀慧生接受第三句。最终,程砚秋作出重大让步,尚小云如愿,唱片录制得以顺利完成。
1932年1月11日,这张唱片在北平录制,1933年5月正式发行。录制现场,四位名旦自右至左排列于收音机前,同声念白开场,随后依次独唱,最终合唱“十三咳”。唱片一经面世即广受欢迎,被誉为京剧唱片中的珍品,“四大名旦”称号也由此深入人心。
实际上,这场争议本质源自名誉之争。荀慧生和尚小云担心唱最后一句意味着排名垫底,而程砚秋则表现淡然,默许此局。虽排名在唱片中并非理想,程砚秋无疑在“四大名旦”中位列梅兰芳之后,声望和唱功皆位居前茅,被公认为当时京剧旦角的首席。
《四五花洞》唱片不仅是一张音像制品,更是京剧史上一段宝贵的艺术记忆。它让后人得以聆听“四大名旦”各具风格的唱腔,在同一唱段中展现独特魅力。
(声明:本文为荷露团珠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