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在华语乐坛,那英曾是当之无愧的顶尖歌手,她的歌声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然而在辉煌的背后,她却因诸多不当言行陷入争议的漩涡。
尤其是当年对刀郎不公正地评价与贬低,更是让“刀迷”对她心存芥蒂。
如今15年过去,那英对刀郎的种种非议,如同抛出的“回旋镖”,终究还是落到了自己身上。
1、“学院派”与“草根歌手”的交锋
那英与刀郎的音乐之路,从一开始就朝着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华语乐坛正处于过渡期,体制内的文艺团仍是培养歌手的主流渠道。
而那英的成长轨迹完全贴合这一时代特征。
1983年,那英进了沈阳歌舞团,在队里负责给他人伴唱。
尽管没有成为舞台上的主角,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
1988年,对于那英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她“阳光杯青年歌手大赛”中,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这场比赛,不仅让那英在歌坛初露锋芒,也让她有幸加成为了著名作曲家谷建芬的学生。
在谷建芬的悉心指导下,那英的歌唱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
此后,那英的演艺事业一路高歌猛进。
她不仅专辑销量斐然,更屡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歌星。
与那英的“科班出身”不同,刀郎的音乐完全扎根于民间土壤。
当对方已在华语乐坛闯出一番天地时,他还在音乐之路上不断摸索。
1997年,陷入迷茫的刀郎跟随妻子回到了新疆。
在新疆音乐的洗礼下,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向。
2001年,刀郎发布首张专辑《大漠情歌》。
在没有主流唱片公司的推广下,这张专辑却在新疆街头的音像店和长途客车上迅速流传开来。
2004年的华语乐坛,堪称“神仙打架”的一年。
周杰伦、林俊杰、王心凌等主流歌手携新专辑“大杀四方”,势头正劲。
然而就在此时,刀郎的《2002 年的第一场雪》横空出世。
这张融合了维吾尔族乐器与西北民谣元素的专辑,在华语乐坛创下 270 万张销量的奇迹。
彼时,这位“草根歌手”尚不为大众熟知。
刀郎的骤然崛起,对华语乐坛既有的格局造成了巨大冲击。
以那英为代表的几位“学院派”歌手,对此颇为不满。
在她们眼中,刀郎的走红,纯粹是靠“运气”。
实际上,这种认知上的分歧,正是两种不同发展路径的“交锋”。
那英代表的是“精英化”的培养路径,其音乐风格始终与华语主流相一致。
刀郎则是“土生土长”的民间生长模式,他的创作不受行业规则束缚。
正是这种差异,为二人日后的“恩怨”埋下了伏笔。
2、“农民”喜欢听的歌
2010年,那英在“年度歌手评选”中担任评委。
她以“刀郎没有审美”为由,在评选中淘汰掉了他,还说出了“专辑销量好,不代表水平高”。
作为当时华语乐坛极具影响力的人物,那英的言论对刀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见自己的偶像如此贬低刀郎,那英的粉丝也纷纷对刀郎的歌迷发起攻击。
其中最过分的,莫过于那句“农民才听刀郎的歌”。
对于这样无端地谩骂,刀郎并没有出面回应,而是选择潜心沉淀。
他明白,当时代的浪潮退去,只有真正优秀的作品才能被人们铭记。
尽管刀郎在主流音乐奖项上受到了一些冷落,但他在民间的影响力却与日俱增。
他的音乐深受广大听众喜爱,其作品的传唱度极高。
后来,刀郎凭借着扎实的音乐功底和对音乐的执着追求,成功翻红。
反观那英,则是一步步将自己的路人缘败光。
在《中国好声音》担任导师期间,那英为让爱徒晋级,给姚贝娜换高难度英文歌导致其淘汰。
面对嗓音独特的周深,她又以“阴柔嗓没市场”否定,周深走红后她又赞其“天籁之音”。
去年,那英受邀参加《歌手》。
在演唱过程中,她频频出现忘词、跑调等失误,这让观众对其专业能力产生了严重质疑。
然而就是这样的表现,她最后却荣获“歌王”。
对于那英而言,这非但算不上荣誉,反而成了一种深深的“讽刺”。
3、“歌王”无人问津
近日,那英的长春演唱会遇冷,门票的销售情况称得上是“糟糕透顶”。
眼看距离演唱会开唱的日子越来越近,主办方只能采取打折促销的办法。
可即便如此,200张打了八折的门票挂在网上足足10天,也没卖出去几张。
最后,主办方咬牙将票价降到了7折的“骨折价”,只为能回点本。
然而,观众们似乎铁了心地不买账,任凭折扣再低,依然无动于衷。
对于这样的境况,恐怕连那英自己也未曾料到,如今的演艺生涯会陷入这般困局。
曾经,那英站在华语乐坛的“顶端”,光芒万丈,演唱会门票向来是开票即售罄。
粉丝们为了能亲临现场聆听她的歌声,不惜彻夜排队抢票。
可如今,她的人气一落千丈,演唱会预售情况冷清得让人咋舌。
这巨大的落差,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反观刀郎,他的演唱会门票几乎每场都是“秒空”。
有些票价甚至炒到了6万一张,但依旧一票难求。
演唱会上,刀郎一首首经典歌曲响起时,总能引发全场大合唱。
而场馆外同样热闹非凡,来自五湖四海的“刀迷”聚集起来,跟着场内传来的旋律齐声歌唱。
如今的刀郎,称得上是华语乐坛的“传奇人物”。
而对于那英来说,曾经的辉煌早已远去,留下的只有无尽的争议和尴尬。
那英的经历,也给整个娱乐圈的艺人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在这个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时代,艺人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大众的密切关注。
作为公众人物,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更要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
不能因为一时的得意而口出狂言,做出伤害他人、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
同时,艺人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紧跟时代潮流,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否则,即便曾经拥有再高的人气和地位,也终有一天会被市场所淘汰,被观众所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