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产业腾飞的黄金时代。从《战狼2》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国电影票房屡创新高,观众纷纷走进电影院观看这些爆款大片,市场规模不断扩展。随着商业电影逐渐占据主流,观众的需求也开始多元化,越来越多人开始寻求那些更具艺术性、观影门槛较高的文艺片,期待在影像中找到更多新鲜的东西。
最近,纽约时报评选了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100部电影,其中,排名第一的竟然是一部亚洲电影,这一成绩的背后也体现出亚洲电影在全球影坛日益崛起的势头。而令人意外的是,尽管张艺谋和陈凯歌这两位举世闻名的大导演广受尊崇,但他们的作品并未出现在这份榜单之上。这份榜单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只统计了二十一世纪后的电影,这使得与以往那些经典老电影的排名方式不同,更加契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和喜好。
比如,排名第十的《社交网络》就是这样一部符合现代口味的影片。这部由大卫·芬奇执导的电影,以社交媒体的创始人扎克·博格为原型,讲述了一个关于技术、权力和背叛的复杂故事。在豆瓣上,它被誉为“最好的传记电影之一”,可见它的影响力广泛。排在第九的是日本宫崎骏的经典动画《千与千寻》,这部影片不仅是宫崎骏的代表作,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奖项的动画电影,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童年记忆。
接下来,排名第八的《逃出绝命镇》和第七的《暖暖内含光》在国内外的评价差距较大,尽管制作精良,但口碑依然处于一般水平。而在更高的排名中,《老无所依》和《月光男孩》分别位列第六和第五,尽管这两部电影在国外的评价极高,但在外国普通影迷心中,它们却并非顶尖之作。在国内,这两部电影的知名度也较低,只有资深影迷和专业影评人熟知。
排名第四的《花样年华》无疑是华语电影的代表作。王家卫的这部作品无论在英国《视与听》、法国《电影手册》还是此次的纽约时报评选中,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它不仅是华语电影的骄傲,也是全球电影史上不可忽视的艺术成就。
而本次榜单的第一名,由韩国电影《寄生虫》夺得,这部作品不仅获得了金棕榈奖,还在欧美引发了一股强烈的韩流潮流,甚至让奥斯卡历史上第一次将最佳影片奖颁给了一部非英语片。这一结果凸显了亚洲电影对欧美电影市场的强大冲击力。
在这份榜单中,中国电影也有三部作品成功入围,其中最为人知的便是《花样年华》。虽然在国内,王家卫的电影往往被标签为“叫好不叫座”,但他在国际影坛的地位却非常高,屡次担任国际电影节评委。王家卫的独特灯光和构图技巧也让《花样年华》成为了专业电影人学习的对象。
此外,李安的《卧虎藏龙》虽然未能进入前十,但以第十六名的成绩依旧非常出色。作为一部代表中国武侠的电影,它为欧美观众呈现了梦幻般的中国武侠世界,成为了最早打开欧美市场的大门之一。排名第40位的《一一》同样是部值得一提的电影,杨德昌的这部作品深入剖析了台湾社会的复杂面貌,常年位居豆瓣Top250。
尽管从这份榜单来看,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地位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但对许多普通观众而言,或许还是会觉得榜单中的电影与他们的个人喜好有所差距。其实,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纽约时报毕竟并非专业的影评机构,相比像《视与听》和《电影手册》这样的老牌电影杂志,它的权威性略显逊色。例如,《逃出绝命镇》和《暖暖内含光》这两部电影,尽管它们在美国取得了相当高的评价,但放在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电影中,它们的位置是否过高,仍然值得商榷。
此外,虽然纽约时报的评选并非顶级影评媒体,但它邀请的大多数影评人依然具备专业背景。这些人评价电影时,更注重的是影片的导演视角、镜头调度、构图、色彩与光影等细节,而这些往往是普通观众较少关注的部分。普通观众更多关注的是剧情发展、演员演技等直观元素,因此,专业影评人和普通观众在评分标准上存在天然的差异。
实际上,专业影评人的标准并不一定高于普通观众的评价。对于电影的喜爱,关键在于每个人的观影需求和角度。如果一部电影能够让你有所感悟,并让你愿意去反复琢磨,那它就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因此,对于我们普通观众来说,排行榜和专业评选并不一定是绝对的评价标准,最终能打动我们的,才是最好的电影。
那么,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电影,你心中的答案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