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创业遭遇技术瓶颈,融资艰难,招聘更是难上加难?在2025年央视热播剧《淬火年代》中,多少制造行业老板心中的痛楚被深刻揭示。
张新成所饰演的柳钧,绝不是虚构角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众技术派实业家们,曾在仓库里熬夜奋斗。设备老旧的工厂,油漏得满地都是,精度严重偏差,德国标准的图纸被嘲讽为“纸上谈兵”,特种钢材的进口价格翻了十倍,简直是在宰人。如今看来,柳钧当年通过熔化废料进行研发的方法显得土得掉渣,但在那个年代,谁又能说那不是民营企业的唯一生路呢?同时,钱宏明投身房地产追逐快钱的诱惑与崔冰冰在银行信贷中冰冷的面孔和热心的情怀,狠狠地压制了技术人的尊严。更为严酷的是,技术员被外企挖走的那一天清晨,车床孤零零地转动着空空的轴心。
要让老厂子继续生存,换机器不是全能的解决之道。三十八岁的老工匠怒摔扳手,痛斥“洋墨水的糟糕主意”,这可比修复数控系统的死机更加棘手。柳钧在哪里与公差差0.01毫米的轴套硬刚时,车间里悄然流传着“书呆子轴劲儿”的说法。这部剧最犀利的台词出现在第三集:“买不起进口热处理炉?那就用土窑慢慢煨!”
这部剧最新的收视率破了2.2%,显然是有其道理的。熔化废钢的火焰映衬着千禧年的广告牌,厂房墙上那句“时间就是金钱”早已褪色成了粉笔书写的报废单。宋运辉在镜头中匆匆扫过东海化工厂的冷却塔,老剧迷们瞬间领悟——这不仅是续集,分明是在同一把锤子下迸发出的新火花。
技术封锁二十年,困境如故。曾经被卡住的特种钢材,如今又换成了光刻机。柳钧们奋力使用游标卡尺揪住的0.01毫米,如今早已演变成纳米级的技术争夺战。但淬火的温度依旧不变:要么在巨大压力下变形,要么在困境中重生。
追到第十集,我领悟到这部剧展示的并不是奇迹,而是车刀缓缓切割铁料时的那种坚定而渐进的力量。正如柳钧在专利墙前所言:“德国人三天完成的流程,我们要磨三十天。磨穿了,路就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