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结局真是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这部影片描绘了无爱婚姻的压抑与婚外情的痛苦,也展现了幸福婚姻的温暖与婚姻矛盾的复杂。那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正是出自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细腻的心理刻画和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瑰宝。
2012年英国版电影由乔·怀特执导,不仅荣获第85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还因其独特的舞台剧风格视觉表现和快速且戏剧性的场景切换备受好评。服装、发型、配饰的设计之美让人目不暇接,而对人物心理的深入刻画更添一层层情感张力。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俄国,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在无爱婚姻中备受压抑,她渴望爱情的幸福,却在丈夫卡列宁的冷酷虚伪和情人沃伦斯基的冷漠自私之间遭遇了惨痛的打击。安娜最终选择了卧轨自杀,死在车站,成为爱情悲剧的终结者。
安娜在经历了无爱婚姻的窒息、为爱疯狂燃烧的挣扎、社会舆论的孤立、情感背叛的绝望后,唯有以死亡来摆脱这无尽的痛苦和羞辱。她渴望解脱,然而代价却是生命的终结。
电影结尾,卡列宁带着安娜·卡列尼娜和他的儿子,以及安娜与沃伦斯基的女儿,一同在花园里玩耍。卡列宁式的婚姻注重责任和义务,是一种讲究婚姻契约的生活,但缺少真情实感。那个花园,正是安娜与布林斯基秘密情事的见证,是她为爱疯狂、为追寻真爱而自我毁灭的舞台。
这片美丽的自然风光中,卡列宁也不再那么刻板,他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看书,孩子们在花园里嬉戏,仿佛时光静好。安娜的死,某种程度上让卡列宁这个人物形象也变得丰富了。
虽然安娜是婚姻的“出轨者”,她选择了卧轨结束生命,但她的悲剧并没有打破其他人平静的生活节奏。
与安娜的悲情爱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列文与吉蒂的幸福爱情线。安娜和沃伦斯基代表了悲剧,正反两条爱情线彼此映衬,安娜的故事更像是一面反面镜子。
伏伦斯基是典型的花花公子,感情易变;而列文则是个诚实而内心纠结的人,因吉蒂拒绝求婚而郁郁寡欢。吉蒂之所以拒绝列文,是因为被潇洒的军官伏伦斯基迷住,然而伏伦斯基又和安娜纠缠不清。
伏伦斯基内心其实向往纯净的乡间生活,但对复杂的上流社会又感到自卑。服装上的改变,代表了他为吉蒂而尝试融入另一种生活。
列文和吉蒂的故事,是小说中那段“大团圆”的象征。两人历经误会与波折,最终携手走到一起。吉蒂因为伏伦斯基的背叛,才意识到自己真正爱的人是列文。重逢时,两人握手言和,最终结婚育有子女。吉蒂不仅接受了列文,也包容了他的病弱哥哥和没有社会地位的嫂子。两人通过共同生活,建立了深厚的精神纽带,体现了个人情感和社会伦理的平衡。
吉蒂从错误中觉醒,变得更加理智,最终获得了幸福。而列文则通过坚持与理性,实现了自我成长,成为现实爱情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