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在北京漂泊的人,或许都能体会到那种举目无亲、绝望无助的感觉。6月9日,这位94岁的相声大师杨少华离世,令无数人心痛。深夜里,李玉刚发文,追溯起二十多年前自己面临的艰难时刻,正是这位老前辈一个电话、一句“命硬”的鼓励,让他从崩溃的边缘走了回来。真实的感激之情,远比那些空洞的客套更加珍贵。
李玉刚的悼念文章,让读者感受到一阵酸楚。1998年,他刚来到北京,曾在餐馆打工、在澡堂驻唱。工资被克扣、处处受到刁难的滋味,常常令他感到无助。当他最艰难的时候,杨少华主动提出要给他“打电话说道说道”。虽然这通电话并未真正拨出,但他轻抚李玉刚的头,温暖地说了句“孩子,命硬就能挺过来了”,这句话成了李玉刚心中永不磨灭的温暖源泉。在这个圈子中,这样的雪中送炭的友谊又有多少呢?
李玉刚后来成名,却从未忘本,时常带着萨其马去探望老爷子。在2023年,杨少华住院期间,李玉刚推掉了工作,亲自到病房为他清唱《贵妃醉酒》,看到老爷子微眯着眼打拍子的画面,令人感到无比温馨。
有人批评李玉刚称呼杨少华为“少华”,指责他不敬。可46岁与94岁之间的辈分差距并不能割裂他们二十多年的深情厚谊。杨少华生前就喜欢李玉刚如此亲昵的称呼,这早已成为他们之间的默契。过去,杨少华与马三立搭档时,观众曾戏称他为“蔫哏大爷”,在相声界里,使用亲昵称谓本就有着悠久的传统。若强行按辈分称呼“杨爷爷”,反而会显得生疏。
李玉刚宣布在巡演中加入相声元素,将《枯木逢春》融入《贵妃醉酒》,这才真正值得称赞的传承。梨园和相声行似乎不太相关,但老艺人们之间的深厚情义,远比任何师承关系更加感人。那些斤斤计较于称谓的人,大概从未领会过在北漂岁月中,一句温暖慰藉的重量吧。
在网上,许多人评论说:“看哭了。北漂的人都理解这种温暖是多么来之不易。” 还有人感叹:“如今,还有多少人愿意给落魄的新人送上一碗热汤面?”杨老一路走好,温暖过他人的人,必将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称呼虽有差异,但真情实感总胜过那些表面的虚礼,令人难以忘怀的是老爷子那句“蔫哏”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