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已落下帷幕,剧中诸多情节令人印象深刻,而兰景茗的结局走向更是引发了观众的热烈讨论。她身为东平市政法委书记,却深陷黑恶势力 “保护伞” 的漩涡,然而最终她并未入狱,只是受到撤职、留党察看的处分。这一结果让不少观众感到疑惑,直到看懂她出事前最后一通电话,或许我们才能找到答案。
兰景茗在剧中的行为,无疑是在为黑恶势力提供庇护。在万海案中,她强硬要求将案件办成 “铁案”,罔顾事实真相;131 专案时,她派遣谢鸿飞去调查,间接导致谢鸿飞被害;她还多次给孙飞 “打招呼”,频繁插手案件,帮助孙飞摆脱困境。种种行径表明,她与黑恶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整个黑暗链条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
那通关键的电话,成为了解开她未入狱谜团的重要线索。剧中,兰景茗坐在办公室,经过长时间的沉思后,拿起了办公桌上的红色电话。这台红色电话并非普通电话,而是一部保密电话,只有在极为关键的时刻才会启用。她拨打这通电话的对象,剧中并未明确展示,但从后续的情节以及她最终的结局可以推测,这通电话大概率是打给了更高级别的领导。
从兰景茗以往的行事风格来看,她十分擅长在复杂的局势中自保。在孙飞被抓时,她就立刻找到省委常委严立诚 “说明情况”,通过主动出击的方式,试图将事情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引导。这次面对即将被调查的危机,她故技重施,在专案组尚未掌握更多对她不利的证据之前,抢先 “自首”。她在电话中主动 “认错”,但仅仅承认一些无关痛痒的小错,却对那些足以让她身陷囹圄的大罪只字不提,巧妙地将 “包庇罪” 轻描淡写地说成 “工作失误”。
从证据层面分析,全案定罪的关键证据是洪亮从陈胜龙那里获取的录音。然而,兰景茗心思缜密,她从不直接与陈胜龙等黑恶势力核心人物接触,所有的交易和指令都是通过 “暗示” 或者借助中间人来传达。正因如此,在这至关重要的录音里,根本没有她的声音,也就无法通过这份关键证据直接给她定罪。不仅如此,被抓的孙飞、姜红军等人,直至最后都没有供出兰景茗。有观点认为,兰景茗手中可能掌握着更高级别的秘密,一旦供出她,可能会牵扯出更多更为复杂的人物和事件,这也使得相关人员不敢轻易将她供出。
此外,兰景茗的行为更多地是触犯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她通过追求政绩工程来掩盖司法错误,热衷于拉帮结派以培植自身势力,这些行为属于典型的 “违反组织纪律” 和 “工作失职” 范畴,最终被定性为 “违纪不违法”。她精准地利用了党纪与国法之间的灰色地带,成功为自己争取到了相对较轻的处罚。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兰景茗在大结局拨打的 “红色电话”,背后隐藏着体制内 “责任分担” 的潜规则。她以主动承担 “领导责任”(撤职、留党察看)为代价,试图换取高层对其家族成员(如外甥女柳韵)的轻判,以及江旭东派系残余势力的存续。剧中柳韵仅被降为科员,李人骏调离司法系统而非入狱,这些情节似乎都在暗示着这种利益交换的存在。同时,如果彻底追究兰景茗的刑事责任,可能会引发东平市政法系统的连锁崩塌,带来 “拔出萝卜带出泥” 的政治风险。专案组最终选择 “点到为止”,也是在打击腐败与维护系统稳定之间寻求一种艰难的平衡。
兰景茗最终未入狱,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那通红色电话,成为她扭转局面的关键手段,背后反映出的不仅是她个人的狡猾与心机,更是复杂的权力博弈、证据规则以及体制内潜在规则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交织。这部剧通过兰景茗的结局,深刻地揭示了司法腐败的复杂性以及法治建设所面临的重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