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豪华阵容加持的《长安的荔枝》以扎实的剧本、精湛的导演、出色的表演和考究的服化道赢得口碑与收视双丰收。
大结局落幕时,不少人一声叹息,为李善德深感惋惜;更有些人心有戚戚,在他身上窥见自己的影子,不禁感同身受。
任务:系统博弈的困局
好的剧集,开篇从不遮遮掩掩,而是直入主题。
算学出身的上林署低级官吏李善德被同僚挖坑,接下了一个在当时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六月初一,把岭南新鲜荔枝运送到长安,为贵妃贺寿。
这个任务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并非全无可能,但希望极其渺茫。这种任务的艰巨性与不确定性,恐怕很多实验学科的博士生都面对过。
接到任务后,需要对任务进行拆解。李善德的任务,在岭南主要是保鲜技术创新和运输距离优化,这约等于实验室阶段的研发,虽然困难,但李善德总体还能把握;回到长安后,荔枝转运进入落地操作期,李善德面对的则是资源协调等诸多系统性的博弈难题。
这个过程与很多工科项目的落地很相似:千辛万苦在实验室做出来了,真正转化的时候,不仅需要面对很多技术之外的难题,成果转化的好处,也往往落不到技术创新的非常大功臣身上。
在完成保鲜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李善德克服了各种困难与挑战。想转运新鲜荔枝,保鲜期的延长是关键。在方法和工具的联合创新下,荔枝的保鲜日期从三日延长为十一日——这其中还有一次劳民伤财的失败实验。
有趣的是,李善德并不是单纯靠技术和工具的叠加,他也取他山之石,开发了技术的原始创新。这种主要沿袭和借鉴前人成果,加一点点自己原始创新,非常终达到目的的方式,也是实验学科博士生常用的创新方式。
与保鲜技术的创新相比,运输距离的优化则更像是实验科学科研历程的一种隐喻——寻找虽然已知,但少有人知的捷径,为自己的目标服务。剧中这种捷径的寻找伴随着陈年旧事的层层解密,博士生们更常面对的,则是对前人文献巨细无遗的抽丝剥茧。
李善德在岭南完成的创新,离不开内外部各种力量的支持与合作。
胡商苏谅不仅给予双层瓮,还倾家荡产给予资金支持;林邑奴知恩图报,舍身捐躯;作为荔枝技术专家的阿僮,率族人全力配合;小舅子郑平安明明有随时掉脑袋的任务,也同样在关键时刻多次保护李善德……没有这些贵人的相助,李善德不可能开发出转运荔枝之法。
这一点与博士生做课题何其相似!一个项目能非常终完成,导师的指导、个人的砥砺、团队的合作,甚至实验室成员的关系,全都是重要因素。
技术难题解决后,项目进入实操阶段。当面对复杂的资源协调时,精于计算的李善德瞬间变为小白。庙堂与江湖各有门道,高校和社会也各有规则。李善德怀揣经过实验的荔枝转运之法,宛若小儿持金过闹市,即便无人敢于明抢,也终会被人利用。此时,之前剧中藏身于转述之口的大佬们纷纷露面,带着不同的目的推动荔枝转运。
心理:自我救赎的成长
千万不要觉得学术圈太现实,其实各行各业都是这样的,甚至自古如此。
正如《投名状》里庞青云所说:「有希望打赢的仗,绝对轮不到我们上,让我们上的,肯定是没有希望打赢的。把没有希望打赢的仗打赢,我们才有机会,但只是是个机会。」
《投名状》海报,图片来源:博纳影业官网
这句话改写为学术版大概是这样的:「有希望出大论文的好课题,绝对轮不到我们上,让我们上的,肯定是没有希望完成的。把没有希望完成的项目完成,我们才有机会,但只是是个机会。」
李善德在非常开始被同僚设局后是相当抗拒任务的,但一切无法挽回,没有退路,只能向前拼搏。
实验学科的博士生在选课题的时候,也经常面对这样的困境。课题很棘手,很难做,但不得不做。
到达岭南后,面对重重困难,李善德多次陷入无助,身心俱疲,陷入自我怀疑。但为了目标,也为了自己的女儿,他咬牙秉持,反复尝试新方法,秉持不懈,终于在实验层面获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李善德也逐渐看清底层百姓的苦难。
实验学科的博士生在深入进行课题的时候,也会碰到各种意料内外的困难,他们同样盯住目标,秉持不懈,克服困难,非常终完成课题。
就在李善德带着荔枝转运之法回到长安,志在必得的时候,长安政治斗争的暗涌将其卷入。
白纸一张的李善德非常终放下完成任务的执念,回归本心,在非常后关头废掉了即将运抵长安的新鲜荔枝,不再留恋长安官场,非常后带着女儿来到岭南,求得内心的通达。
而绝大多数博士辛辛苦苦完成的项目,都没啥落地价值,即便有,很多也难以落地。做项目之前忽悠的那些所谓研究意义,也如过眼云烟一般无人在乎。博士毕业后,更是极少有人能将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
面对这样的现实,唯有看淡成败,回归本心。
结局:早已注定的失败
以一开始的命题为判尺,李善德显然没有成功。大结局里送到贵妃面前的,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烂荔枝。
但李善德的失败,绝非一人之过。因为整个项目,从一开始就是错误。
户部主事曾说,明明四川也有荔枝,为什么非要从岭南运鲜荔枝?且杨玉环自幼长于蜀地,自小吃的也是四川的荔枝。
虽然如今还没有搞清楚唐代进贡长安的荔枝究竟来自何处,但主流观点认为荔枝应当产自四川涪州,经荔枝道穿大巴山,抵达汉江南岸后换走子午道进长安,全程,2200,余华里,比剧中岭南距离近一半。换言之,李善德所有孜孜以求的计算和尝试,都是错上加错。
很多研究生的课题也是这样,导师对某问题的答案有大致的推测,感觉也许在某处,就让研究生开始研究,到底能不能找到答案并不知道。
研究生运气够好,答案就在那里;运气一般的话,答案虽不在此,但终于有了线索,在彼处找到答案;运气差的话,做上几年,所有结果都是试错,对正确结果仍然一无所知。
由此来看,研究生们的学术探索精神,与李善德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脉相通。
可惜,科学研究是客观的,就像转运荔枝的技术一样。仅有探索精神和献身精神,并不代表能获得足够的产出/益处。
整个运送荔枝的项目,非常终为他人做嫁衣,变成了庙堂之上政治斗争的筹码。这种屎上雕花又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项目,可能也是很多研究生在科研中需要面对的真实困局。
意料之外的收获
当然,如果抛开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对整个过程进行解构,李善德似乎也达成了一些相当值得称道的指标。
在社会价值的层面,李善德主动给予计谋,扳倒右相;
在自我价值的层面,李善德不仅开发出转运荔枝之法,还曾手持右相腰牌,迎来人生非常高光时刻;
虽然因转运失败被发配岭南,但父女两人也完美躲过安史之乱的兵燹之灾;至于爱情,李善德非常终与阿僮一起生活在荔枝园里......
很多研究生再回首自己求学经历时也会有这种求诸己的获得感:
我虽然没有为知识大厦添砖加瓦,但至少加了一粒沙;
我虽然连一粒沙都没加,但至少也验证出一粒残次的沙;
我虽然拿着一千多的工资,但我操作的仪器上千万;
我虽然没发表大,paper,但我论文数量多;
我虽然论文发表少,但至少没做假;
我虽然耽误了谈恋爱,但几年下来至少有个学位;
……
剧集已经落幕,商榷仍在继续。
注:文中图片除单独注明外,均来自《长安的荔枝》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