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友2》第6期上看完后,我脑海中就剩这么一句话:王大刀被淘汰,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她讲的段子,就跟一把软刀似的,先慢慢挠你痒痒,接下来猛地扎你心窝,可最后却被告知「待定」;而徐志胜把老段子,大声喊到嗓子都哑了,却稳稳地拿到了灯。
这档节目,到底是在表扬谁呢?
先别急着喊那所谓的「黑幕」,我将这两人的演出反复回放了三遍之多,而后便发觉其中的差异,压根就不在于「是否好笑」,而是在于「观众到底愿不愿意去认领」。
王大刀讲述,19岁时曾被变态老头跟踪尾随,到了29岁,要去他坟头跳舞复仇。
这真的好笑吗?好笑。
但台下很多女生听完会心里咯噔:这事我也遇到过。
情绪一旦戳痛,人就笑不出来了。
徐志胜呢?
他讲过年被村民围观,那段子就像已经嚼了有三年的口香糖一样,陈旧得很。
不过大家听完之后,脑海中只会浮现出这样的想法:反正这不是我的老家。
安全,所以轻松,所以拍灯。
顺着这个思路,我把整期的选手按照「戳不戳我」这个标准,排成了一列。
Echo谈到月经期间误喝洗衣液,我马上联想到自己痛经时,痛得连喝热水都会反胃的情形;孟川被保安误会成「特殊职业」,让我想到闺蜜上周只因穿着吊带出门,就被邻居议论纷纷。
不过他们的票数都不算高。
对比之下,韩大狗吐槽减肥零食时,我却没有任何共鸣——毕竟我根本不需要减肥。
原来这个投票器选出的并不是「最强」而是「最不会让我感到难受」的那个人。
这可真挺有意思呢。
我们向来都觉得喜剧就是「能让人发笑」,可如今它却变成了「能让人不皱眉头」。
女孩子们私底下闲聊八卦的时候,最经常相互安慰的话就是:「别再去琢磨啦,这不是你的错。」
然而在节目现场却完全变了个样:只要谁把自己的伤痛给展示出来,谁就会被淘汰掉。
怪不得王大刀要通过跳舞来「报仇」,她早就明白得很,如果直接把痛苦表现出来,那肯定会被毫不留情地被灭灯。
可徐志胜真的安全吗?
我拉来隔壁《喜单2》对比,发现那边男演员敢拿自己身高、学历开涮,观众照样爆笑。为什么?
因为他们先自嘲到尘埃里,把「我」踩扁观众才敢笑。
徐志胜的老段子缺了这一步,只剩「我被围观」,却听不到「我也觉得自己好笑」。
于是段子像隔夜的春晚,热闹但不动人。
更微妙的是,节目组似乎也懂这套逻辑。
给徐志胜剪了大段观众鼓掌的镜头,王大刀却只有孤零零的「待定」字幕。
综艺的可怕就在这,它先制造情绪,再假装那是民意。
节目照进现实:朋友圈不敢评的「骚扰」,舞台上也让人逃
但别着急骂「资本操控」呀,这就像我们女生平常在朋友圈发「今天又被骚扰了」,看看有多少人点赞,又有几个人真的敢去评论呢?
大家都害怕说错话,索性就直接划过去了。
这节目其实就是把现实给搬到舞台上了:谁都不想当第一个鼓掌的人,除非那个段子足够「没什么不好的影响」。
王大刀就是输在了太过于真实,真实到让人有一种想要逃离的感觉。
逃得掉吗?我回看了Echo的段子,她拿洗衣液当痛经饮料,全场爆笑,鲁豫差点喷水。
同样是月经话题,为什么这次行?
因为「喝洗衣液」足够荒诞,把疼痛翻译成笑话,观众才敢接住。
女生们秒懂:原来可以把羞耻变成武器。
可下一秒又心酸:我们连抱怨都要先涂上一层糖。
月经段子能火,「爹味」却翻车:笑不笑,看你敢不敢认糖吃多了会腻。小块讲中年男人鼻毛,硬cue女观众投票,我当场翻白眼。
中年危机,好笑吗?好笑。
但把「你们女生必须给我灯」写在脸上,就像团建时,领导说「今天不唱K就是不给我面子」,瞬间下头。
原来观众不是讨厌「爹味」是讨厌被按头承认「爹味很好笑」。
所以节目最讽刺的一幕出现了:孙书恒聊不会开后备箱,全场拍烂手。
因为他把「年龄焦虑」包装成「科技整蛊」,谁都没被冒犯,还顺便骂了车企。
观众笑得最大声的时候,其实是在笑自己:原来我学不会开后备箱,不是笨,是车太反人类。
安全牌打到了极致,反而成了新的共鸣。这种「小众共鸣」比起「大众安全」更为猛烈,就像偷偷在教室中传纸条,而后发现全班都讨厌同一个老师。
在节目里,这样的时刻实在是太少了。
小众共鸣比大众安全更猛烈,但王大刀的镜头只闪了三秒
少却珍贵。王大刀的坟头跳舞倘若能多留存三秒,也许能让更多女生忆起自身没机会舞动的复仇之舞。
遗憾的是,镜头一闪即逝,如同现实里我们匆忙掠过的热搜。
节目终了,徐志胜得以晋级,王大刀处于待定状态,弹幕飘过一句「女生果真不适宜讲暗黑段子」,我险些将手机摔掉。
冷静想想,这句弹幕何尝不是节目想让我们吵的?
它故意把「女生讲黑暗」和「不适合」绑在一起,我们越愤怒,话题越热。
套路太深,深到我开始怀疑:王大刀的待定,是不是也是剧本的一环?
毕竟有什么比「美女输给丑男」更能引爆评论区呢?
可就算真的是剧本,我也接受了。
至少它使我与闺蜜们连夜找出自己19岁时的那些糟糕回忆,一边喝酒一边编造复仇的小段子,笑声比看节目时还要响亮。
原本喜剧的意义不在舞台上,而是在观众席中。节目仅仅负责点燃导火索,能燃烧到哪里,就得看我们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