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编辑来科点谱
——·前言·——
霍启刚最近又有了一个新头衔——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文化研究院院长。这个职位可不是随便谁都能拿到的,要知道前不久他和妻子郭晶晶一同参观山东舰,士兵们看到郭晶晶时纷纷亲切地称她为“嫂子”,这个称呼可见非同一般,背后反映的是大家对霍启刚的深厚敬意,甚至视他为大哥。
这些年,霍启刚在政界一路顺风顺水,身上的职务和头衔多达18个,和郭晶晶这对明星夫妻更是深受大众喜爱,国民度极高。最近,霍启刚又晋升了新职,大家纷纷猜测,这个职位是否代表着他有机会争取下届特首的位置。这让人不禁好奇:究竟是谁在背后默默为他铺路?
香港的富三代虽多,但霍启刚的名字让人记住的并非奢华的派对、名车豪宅,而是一句特别接地气的提议——“一个月加班超过36小时,政府应当干预”。这一句话一出来,立刻引发了网络热议,很多网友笑着表示:“这富三代比许多普通打工人还懂得打工人的辛苦。”
但霍启刚并不是随便说说的,他确实走访过大量基层工会、行业协会,亲自听取过普通工人的心声。有些人工作繁忙到连孩子都顾不上,有的公司为了争夺订单甚至压榨员工至深夜,而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不惜大力补贴,导致整个社会“卷”得无处不在。
他意识到,香港的这种“卷”并不止局限在职场,实际上从孩子的学业压力开始,家长和学生就被迫加入了竞争的漩涡。艺术培训、成绩排名、家长投入,孩子压力山大。企业之间不再是合作,而是无休止的恶性竞争。地方政府为了业绩也在为数据拼命,整个社会充斥着焦虑与疲惫。
霍启刚提出,政府的考核标准不应只看GDP,而要注重社会的整体健康水平。他建议:企业间应加强合作而非内耗,香港市场应该抱团出海,同时应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加班不应成为常态,休息反而不应被视作懒惰。这听起来有些理想主义,但实际上,他做的是切实可行的改革,目的是从根本上让“卷”停下来。
霍启刚的背景和身份并非简单,他背后有着极为强大的“底气”——霍家。虽然香港的富豪家族不在少数,但霍家真正的底蕴并不是通过炒楼积累财富,而是在几十年里和国家建立的深厚关系。
他的爷爷霍英东可谓是那个时代的传奇人物,敢于在物资短缺的背景下,带着船队运送物资到大陆。而霍英东之后,又投身改革开放第一波投资,这一系列操作让霍家不仅在香港积累了财富,更赢得了在中国大陆的深厚“红色背景”。
但霍启刚并没有因此依赖家族背景。他毕业于牛津大学,选择了独立创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当爷爷病重时,他毅然放弃事业,回到霍家尽孝,这也让大家看到他身上不仅有野心,还有责任。
霍启刚并没有像许多富三代一样直接接手家族的房地产产业,而是另辟蹊径,从青年组织做起,逐步走向政界。他创立了“香港菁英会”,吸引了一批海归青年,既扩大了人脉,也为将来的政治生涯铺路。从政协委员到人大代表,霍启刚的每一步都走得稳扎稳打,像是有备而来,而非临时起意。
这条路并非偶然,而是他精心设计过的。霍启刚并没有隐身在霍家的光环下,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争取名声,并巧妙地将家族资源与个人发展结合在一起。霍启刚并不是“全靠爸”的草包,也不是盲目的孝子,而是懂得如何利用家族资源,同时也知道何时需要依靠自己。这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做法,在香港政界可谓是独树一帜。
当然,霍启刚的成功也离不开妻子郭晶晶的支持。外界通常认为郭晶晶只是“嫁入豪门”的典型,但实际上,她在霍家可不止是个“媳妇”。婚后的她并没有因为霍启刚的身份而改变自己,反而给这个家族注入了不一样的气息。
记得刚结婚时,媒体不停地问她:“你嫁得好吧?”郭晶晶毫不客气地回了一句:“他是豪门,我是世界冠军,谁高谁低不好说。”这一句话既霸气又接地气,瞬间打破了外界对她“嫁人上位”的偏见。
郭晶晶从小便是跳水界的天才,15岁首次参加奥运会未获奖,无人记得她是谁,但她没有放弃,直到最终成为跳水界的“女王”。退役后,她并没有急着做花瓶,而是继续深耕体育圈,成为裁判,并在奥委会内积极发声。
与霍启刚的感情也并非“富豪追平民”的经典剧情,而是他在郭晶晶比赛时,默默拍照,待她退役后才表白求婚。他们的关系建立在彼此的欣赏与尊重上,而非谁依赖谁。
郭晶晶的出现,不仅改变了霍家的形象,让家族更接地气,也成为霍启刚在政坛的“坚实底牌”。她的冠军经历、脚踏实地的态度以及她的沉稳气质,无形中提升了霍启刚的公信力,让他的“政治身份”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这一对夫妻看似各自忙碌,却在背后默契地配合。霍启刚负责开辟上层路线,而郭晶晶稳住民间口碑,两人不仅不是依赖关系,而是齐心协力的“政治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