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相信吗?那个每年春晚都会让全家围坐一起笑得前仰后合的老太太,竟然是个大字不识几个的“文盲”?看着如今短视频平台上无数搞笑段子层出不穷,我们或许很难想象,曾经有位奶奶级的艺术家,仅凭一张嘴和几个眼神,便能吸引几亿观众的目光,笑出眼泪。
她,就是春晚的“国民奶奶”赵丽蓉。或许现在的00后和10后对她并不熟悉,但对于80后、90后的朋友来说,赵丽蓉这三个字,绝对是“过年时的饺子”般的亲切感——看到让人嘴角上扬,想起来就觉得暖心。她可是春晚舞台上当之无愧的“钉子户”,那些经典小品,如《如此包装》里跳霹雳舞的老太太、《打工奇遇》里写着“货真价实”的手艺人,依旧在大家心中占据着“春晚天花板”的位置。更让人唏嘘的是,这位曾给无数人带来欢笑的老艺术家,已经在2000年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73岁。
然而,赵丽蓉背后竟隐藏着令人感动的故事。她的艺术之路,并非如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般光鲜亮丽。或许很多人无法想象,这位舞台上的大明星,其实是个“文盲”。你看她在舞台上台词字正腔圆,笔下写字也是一丝不苟,但事实上,她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
赵丽蓉1928年出生在天津一个普通的家庭,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父母随意地给她起了个小名“老爱”。小时候,她也曾上过学堂,然而,她坐不住——戏台的诱惑远远大过书本!不久,她就因为在课堂上总是“咿咿呀呀”地唱戏,被老师劝退。被学堂“退学”后,她直接跟着哥哥赵连喜加入了戏班子。那时生活艰难,兄妹俩背着铺盖卷四处走南闯北唱评剧。命运总会眷顾努力的人,赵丽蓉很快遇到了评剧界的“大佬”芙蓉花,加入了“庆丰剧社”,从此,她如同鱼儿游进大海,打磨演技,从跑龙套的小角色渐渐变成了舞台上的主角。
新中国成立后,赵丽蓉从昔日的“戏子”摇身一变成了文艺工作者,这让她高兴不已。她拼命工作,每天都不敢懈怠。50年代初,她与同行盛强结婚,生下了两个儿子,原以为日子会甜甜蜜蜜地过下去,谁知盛强却早早离世,留下她独自拉扯孩子。很多人可能会因此被生活打垮,但赵丽蓉咬着牙,撑了下来。
几年后,她再婚,嫁给了盛强的弟弟盛弘,生下了福春和重光,似乎日子终于开始回暖。然而,1984年,丈夫盛弘也因病去世。失去亲人的打击,常人恐怕难以承受,但赵丽蓉没有被打垮,依然一人撑起了整个家庭。
80年代,赵丽蓉的事业迎来了巅峰期。电影、电视剧、春晚,她一个都没有错过。1988年,她首次登上春晚舞台,从此开启了与全国观众的“春晚之约”。无论男女老少,只要看到赵丽蓉站在舞台上,大家都会莫名地感到亲切。她的台词腔调、脸上的表情、对“小辈”的疼爱,让她成为了我们记忆中奶奶、姥姥的形象。
即使到了晚年,赵丽蓉依然没有向命运低头。她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化疗掉了头发,但她依然戴着假发坚持上台;病痛让她站立困难,但只要音乐一响,她立刻变得如同新生,笑容灿烂,给观众带去无尽的欢乐。2000年7月,这位带给无数人欢笑的老艺术家永远闭上了眼睛。
回想赵丽蓉的一生,她的故事简直就是一部励志大戏。从一个没有文化、没有背景的街头小戏子,凭借对艺术的热爱和坚韧的毅力,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她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不需要华丽的包装,也不需要高学历的加持,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便能够打动千千万万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