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宿舍》第三期播出后,我脑海里浮现一个念头:原来,尴尬也能像糖一样带着甜味去品味。大多数综艺节目用笑点像烟花一样绽放,而它,却把哑弹丢到了你的脚边,让你无处可逃。
这一刻,我终于明白了,这档节目揭示了我日常生活中的尴尬瞬间——在群聊中撤回消息、在聚会上虚伪的陪笑、在公司团建时的无所适从——它们统统被放大展示,直击心底。接下来,节目中有人说:“会难堪才是正常人,敢耍赖才算自我拯救。”听到这话,我才发现,我并不孤单。
仔细想想,传统的棚内综艺节目,哪次不是主持人拼命推着流程,嘉宾们努力投出笑料?然而,这档节目却巧妙地选择反其道而行,让一切看起来毫无预兆、却又异常真实。每当镜头开启,谁先撑不住冷场,谁就成了“输家”。杨迪在节目中的表现,仿佛办公室里那个默默搬水的散漫中层,毫不起眼,却又总在那些细微的瞬间暴露出无奈。
如果拿他在《你好星期六》里的状态与这次对比,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以前的杨迪总是机智幽默,抖包袱的速度快得像机关枪,而如今,他却成了背景板,和年轻演员们搭配,却显得格外沉默,仿佛被迫退出了主舞台。上一秒,他还在灶台旁嘀咕“火怎么不太旺”,下一秒,王安宇和王星越已经在客厅自嗨,锅铲孤零零地躺在案板上。弹幕上刷过“杨迪哑火”,但其实他已不再是焦点,而是把舞台让给了更具流量的明星,自己默默站在了角落。
这一幕让我不禁想起了年会时的自己,当大家喊到我的名字时,嘴巴却似乎被封住,根本说不出话。更可笑的是,节目组似乎并不想试图修补这个局面,镜头毫不犹豫地切到李雪琴那边。她像疯了一样猛按快进键,眼神慌张,手指几乎要抽筋。看她的表情,仿佛一名闯入男生宿舍的女生,急于从这个尴尬的场面逃离。那一刻,我突然间有了强烈的共鸣:她并非格格不入,她不过是提前帮大家把尴尬情境演绎完了。
王星越在立定跳远时,表现出了今年综艺中最搞笑、最生动的一面。但更让人不安的是,他在赌约失利后,不由自主地进入“讨好模式”。这个举动,不禁让我想起了职场中那些被老板临时安排任务的时刻,明明知道任务艰巨,却还要在微信里拼命打出“宝子好的”这种无聊又讨好的话语。
王星越明明输了立定跳远,应该要请四个月的房租,却先撒娇再耍赖,最终将王安宇哄得不知所措,仿佛变成了“新版双男主恋综”的预演。看得我忍不住笑出声,笑着笑着又骂了几句:“这就是翻版的恋综剧,真是有意思。”弹幕上刷过“嗑到了”,我甚至怀疑大家其实嗑的,不是甜蜜,而是那种“有个人为我厚脸皮”的爽感。
如果这场情景发生在普通朋友的聚会中,旁人早就会摔筷子喊“玩不起就别玩”了。但明星们却能靠撒娇将规则轻松改写,这种差距,比横店的房租还让人感到不适。而当节目组直接给王星越和王安宇安排了新的比赛,原本的尴尬转瞬间变成了一场喜剧式的“笑点”,仿佛一切都可以被重新塑造。
尽管如此,最终王星越还是输了比赛,似乎只能老老实实为王安宇付房租了。而节目中的这些情景,像极了周末合租的日常:有人做饭,有人唱歌,有人瘫在沙发上假装懒惰。明星的尴尬与我们的尴尬最本质的区别,是他们的尴尬会被精心剪辑成爆笑片段,而我们的却只能默默化解。
想到这,我忽然有些理解王星越的“耍赖”了。谁不希望在自己陷入困境时,有人替自己收拾残局?如果节目组有勇气展示那些静默的瞬间,比如杨迪洗碗时突然发呆,或是李雪琴深夜找零食时碰到何炅揉手腕的那一刻,这才是最真实的顶级真人秀了。
可惜的是,节目组显然没有勇气去呈现这一面。因为观众如果看到明星们也有脆弱、疲惫的一面,或许会觉得不太舒服。毕竟,我们观看综艺的真正动机,并不是为了看尴尬,而是希望看到“有人替我活成了我不敢活的样子”。杨迪的退让、王星越的赖皮、李雪琴的逃避,构成了社交恐惧症的反面教材。我们在看的时候疯狂截图,做成表情包,回过头来,却依旧要安慰自己,回复微信时的“哈哈没事啦~”才是真正的自我。
所以,下次再有朋友吐槽嘉宾尴尬,我大概会不自觉地回一句:“别急,你上周团建抢麦跑调的样子,比这精彩多了。”毕竟,综艺和生活的界限,从来都不在屏幕里,而在我们敢不敢承认:那些让我们脚趾抓地的瞬间,才是活生生的人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