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观已是剧中人,初闻却不知剧中意。”这是对这部剧深刻主题的真实写照。在剧中,两个默默奉献、身为基层干部的角色——易学习与孙连城,他们的遭遇同样令人心疼,正是由于其廉洁奉公的精神,反而被同僚们视为异类,无法真正融入团队。
易学习因坚定不移地坚守原则,自然而然地得罪了许多人。他不论如何拼命工作,尽心尽力为地方的发展贡献力量,却始终无法在职务上有所提升。他的努力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避免被强加罪名已是他最好的结果。因上级领导内心深处将他视为“异类”,他周围的同事更不愿因他的清正廉洁而为其说好话,甚至可能进一步疏远他。如果不是省委书记沙瑞金空降而来,带着明确的任务,易学习大概率会在正处级的不变岗位上安度余生。尽管他最终在沙瑞金的提拔下晋升至厅级领导,这无疑是他职业生涯的最高点,然而,一旦沙瑞金调离,李达康很可能又会找借口将其重挫。
相较于易学习,孙连城的处境更显得尴尬而无奈。作为剧中的另一位角色,孙连城被李达康书记贴上了庸政、懒政和不作为的标签。然而,细细品味剧中情节,孙连城面对权势滔天的大商人威胁时,不屈不挠,始终坚守道德底线。对待来访的群众,他始终面带微笑,努力想要解决他们的难题。而同样面对队伍中的腐败分子——程度,孙连城毫不留情,给予严厉的警告与约束。
然而,无可避免的是,孙连城却无法逃脱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缺乏上级领导的支持与信任。在剧中,李达康书记对孙连城的态度有些矛盾,“想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在一味将繁重的工作任务压给孙连城的同时,却又故意设置障碍,不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甚至要求他自寻解决方案。在面对数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缺口,孙连城又如何出奇制胜?既没有协调的帮助,也没明确的指示,这让他倍感无力。
尽管孙连城并非想“躺平”的人,但在上级的明里暗里打压下,他该如何应对?尤为重要的是,他在基层毫无关系网的支持,孤立无援,使他的处境更加艰难。其实,能够晋升为区长,必然是他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与努力。
最终,孙连城与李达康之间彻底撕破了脸皮,原因在于他展现了作为一名清正廉洁者的坚定立场,也源于他对自己困境的彻底失望,更是对职场不公的强烈愤慨的呐喊。孙连城不仅是这部剧中最真实的人物,他的角色生动地体现了那些有作为却屡屡受挫的基层干部的悲情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