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市场现状,危机四伏。
近年来,关于内地电影市场的讨论不断升温,诸如“空场率高达40%”、“3-6月场均人次仅为2-4人”、“为何电影院人气全无”等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反映出观影人数的持续下降。尤其是近两三年的头部票房整体数据下滑趋势尤为明显,这不仅是香港电影的困境,而是整个行业的缩影。
那么,长期以来备受诟病的“题材陈旧”、“演员阵容老化”和“粗制滥造”的港产片,若想重新回到“十亿票房俱乐部”,这一目标究竟有多遥不可及?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回顾香港电影的辉煌历史,其在内地市场的起步可追溯至《红番区》、《风云雄霸天下》和《功夫》这几部经典之作。这些电影,标志着港片在内地的“初印象”。真正让港产片在内地市场实现票房破亿的突破,始于2009年。那一年,古天乐主演的《大内密探零零狗》、刘德华的《游龙戏凤》以及甄子丹主演的《十月围城》三部影片一同突破亿元票房,开启了港产片的新纪元。
然而,真正进入“后黄金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发生在三年后。2012年,电影《寒战》以2.54亿的票房成绩,凭借其强大的口碑和质量,打破了港产片的天花板,为香港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后,《澳门风云3》等影片纷纷突破十亿票房,香港电影迎来了短暂的复苏期。
然而,市场逐渐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根据笔者的统计,从《怒火·重案》上映至今,在内地的29部港产片中,只有七部影片“实现盈利”,且在十二部投资超过两亿元的电影中,只有一部获得了盈利。这一现象不禁令人深思,港产片为何难以复兴?
有一个简单的推论:如果不是电影制作艰难,投资回报不理想,港产片的“开工”自然不会停滞。正如我之前所言,香港电影的当务之急便是“开工”,而如何破局?一部类似于《无间道》、《寒战》或《无双》这类级别的作品,或许能打破市场的“冰封”,振奋观众的信心。或许,大家的希望暂时寄托于《九龙城寨之龙头》这一项目。
然而,这部电影的制作并非没有争议。早在我撰写的《港影:〈九龙城寨之龙头〉,“末法”时代的权杖,一语双关的争雄》一文中,曾提到《九龙城寨之龙头》不仅是港产片的希望,更是香港电影在当前困境中唯一的“方舟”,承载着重返辉煌的希望。
然而,香港电影的顶尖演员早已步入了各自的“黄金时期”,他们逐渐自我封闭,想要再度汇聚已难。郭富城、刘德华、梁朝伟、甄子丹、古天乐等五位巨星,撑起了香港电影的顶梁柱,但随着年龄和身份的变化,再度聚首的难度加大,而聚集时,必然要面对复杂的“番位”之争。
这其中,也不可忽视粉丝的争议。有些粉丝对电影的参与者甚至指责该电影为某个演员的“私产”,试图让项目产生更多的私人色彩。实际上,演员们并非如此计较这些无关紧要的“心思”。
回顾上一部港式动作片《九龙城寨之围城》,其在内地的票房仅为七亿,未能突破预期。这部电影为何未能大卖?其中的原因或许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题材较弱、剧情单薄,以及演员阵容较为薄弱。相比喜剧电影,港产动作片的题材较为局限,且以打斗为主的剧情也容易显得空洞,此外,若没有强大的演员阵容来支撑,影片的票房自然难以飞升。
然而,《九龙城寨之龙头》或许能解决这些问题。关于剧情深度的要求,郭富城已经提出,而他与古天乐之外,或许会有周润发等大咖的加入。如此一来,演员阵容的短板有望得到修正,而题材方面,只需避免与内地强势的喜剧电影正面竞争,就有机会重返“十亿票房俱乐部”。
但即便如此,市场的寒冬依然未曾褪去。在这样萧条的市场环境中,任何乐观的预期都显得不现实。无论《九龙城寨之龙头》如何调整和优化,其重返“十亿票房俱乐部”的难度依然巨大。
总而言之,尽管观众的口味和市场风向不断变化,港产片仍处于周期性的波动之中。电影的辉煌或许会如新浪潮一般周期性回归,但要实现持续的复兴,仍需时日,让我们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