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观看了《五十公里桃花坞》第五季第六期,内容颇为有趣。没想到在这档节目里,竟然出现了《导演请就位》的身影。节目邀请了宁静、徐志胜、周翊然和仁科四位嘉宾,他们以「导演」身份拍摄了各具特色的短片。
这四位「导演」分别展现了四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宁静的作品画面精致,技巧娴熟,视觉效果出众;徐志胜的短片则走抽象和无厘头路线,颇具实验意味;周翊然的作品充满青春校园气息,甜美浪漫,富有青春活力;而仁科则拍摄了一部文艺且带有强烈意识流色彩的短片。最终,宁静的短片凭借精湛的制作获得了「桃花坞」观众的票选第一名。
就我个人喜好而言,四部短片的排名依次是仁科、宁静、徐志胜、周翊然。透过这四部作品,隐约能窥见当下影视市场背后潜藏的一些乱象。以下是我基于这些短片的主观观察和评论,特别强调,这些观点并非针对这几位导演个人,而是针对他们无意中代表的四种电影类型。
首先,剧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当前内地娱乐圈,剧本往往被忽视。剧本除了故事本身,更关键的是其中的「创意」元素。这些短片制作虽然简朴,但能够吸引观众目光,很大程度上源自其创意的独特性。四位导演没有受到市场或创作压力的束缚,回归初心,自由发挥,呈现出他们内心的创意火花,但整体故事性略显薄弱。
其中,仁科的《流浪外星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大胆展现脑洞,充满新鲜感,但过于意识流和自我,叙事稍显松散。徐志胜的《传菌王》也颇具创意,虽然故事结构较为薄弱,但独特的视角让人耳目一新。宁静的《欢迎加入人体监控系统》显得较为流水线,创意和故事都比较平淡,甚至叙事不够完整。但它的制作极为精良,画面和构图远超其他短片,凭借华丽的视觉包装弥补了叙事上的不足。事实上,现如今内地不少电影也是如此,制作精细、技术一流,却忽略了编剧的重要性。这种专业分工虽然技术顶尖,却难免产出一些“华而不实”的作品。一些观众可能会被这种华丽的表面迷惑,但其实内容空洞,难以引起深层共鸣。令人疑惑的是,这样的“华丽烂片”,观众难道还没看够吗?
至于周翊然的《情书》,它属于典型的俗套校园爱情片,故事套路较为老套,甚至不及《欢迎加入人体监控系统》那样有制作上的卖点。
其次,若把这四种电影类型放到市场环境中排名,结果可能截然不同。仁科的文艺片《流浪外星汉》或许最难走量,因其风格小众且晦涩,大多数观众难以理解,只适合网络平台小范围观看,难以吸引付费观影人群。其余三种类型则有较大市场潜力。《传菌王》虽然质量一般,但它的低俗笑点或许能打动那些只想去影院寻求简单快乐的观众。宁静的《欢迎加入人体监控系统》凭借明星阵容和大制作,极有可能吸引大量观众入场。周翊然的《情书》则依靠俊男靓女的形象优势,稳定吸引年轻女性观众。毕竟,没有人可以永远年轻,但总有人正处于青春年华。
这四种电影类型各有优缺点,而内娱市场跳出这几种固定模式的作品少之又少。如何实现剧本、创意与制作的平衡,是每位电影人需要努力的方向。再次申明,我的评论不是针对仁科、宁静等个人,而是针对他们所代表的电影类型。他们拍摄的作品本就是为了“好玩”,自然无须苛责。
最后,回到《五十公里桃花坞》,谈谈这期节目带给我的几点感受。首先,李雪琴显然摸透了宁静的“使用说明书”。宁静表面上看似难以相处,实则内心幼稚,渴望被哄和夸奖。她非常想融入团队,但性格傲娇,只有被细心呵护和宠爱时,才能在集体中尽兴玩乐。其次,闫佩伦表现不俗。作为电影节主持,他的串词大概率是自己撰写的,之前这类任务通常由李雪琴、徐志胜等人承担,而他的表现毫不逊色。更重要的是,闫佩伦格局开阔,面对像仁科这样随心所欲的导演,能保持宽容态度。仁科曾多次改写剧本方案,但从不与闫佩伦沟通就直接拍摄,面对这种“老板”,闫佩伦不争辩,始终尽力配合,展现出难得的胸怀,因此赢得了仁科的喜欢和感激。此外,闫佩伦始终不忘老搭档万鹏,即使后者未继续参与项目,仍心怀感激,彰显了他的情谊和担当。
以上便是我对这期节目的零散感想。我是桃花岛浪人,全文完,仅属个人闲聊,敬请勿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