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太吵了。有人追着热搜跑,有人忙着赚快钱,连 “回家吃饭” 都成了奢侈的事。可尼格买提那段和父母相拥的视频,却像一汪清泉,浇在了很多人心里。画面里没有聚光灯,没有华丽的舞台,就只是一个新疆小院,一对年迈的父母,一个笑得像孩子的主持人。可就是这样简单的场景,让人突然明白:原来最珍贵的,一直都在身边。
一、那个新疆小院:藏着比春晚更暖的光
尼格买提家的院子,是真让人稀罕。
不是什么豪宅大院,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新疆民居。屋檐刷着湖蓝色的漆,太阳一照,像把天空剪了一块贴在墙上。窗户是老式的木格窗,挂着碎花窗帘,风一吹,窗帘飘飘荡荡,能看见屋里摆着的老沙发。院子里更热闹:月季开得正艳,红的、黄的、粉的,挤在墙角;几盆多肉胖乎乎地蹲在石台上;葡萄藤顺着架子爬,夏天能遮出一大片阴凉。
最妙的是那些 “生活痕迹”。角落里放着个小马扎,上面还沾着点泥土;石桌上摆着个搪瓷缸,印着 “劳动最光荣” 的字样,杯沿有点磕碰;靠墙的地方堆着几个南瓜,是邻居送的,带着新鲜的瓜蒂。尼格买提说,这院子是父亲亲手打理的,“我爸总说,种点东西,心里踏实”。
视频里,他父亲就坐在院中的小椅子上。80 多岁的人了,背不驼,腰不弯,穿着件干净的白衬衫,袖口卷到胳膊肘,露出青筋分明的手。他的脸是典型的新疆轮廓,高鼻梁,深眼窝,皱纹爬满了脸颊,却像刻上去的故事,每一道都藏着智慧。尼格买提蹲在他旁边,头靠着父亲的膝盖,像小时候那样听他说话,阳光透过葡萄叶的缝隙,洒在两人身上,暖融融的。
他母亲站在一旁,穿件碎花连衣裙,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用个银簪子别着。老人家皮肤不算白皙,却透着健康的红润,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露出嘴里的假牙。她一会儿给尼格买提拍掉身上的土,一会儿又转身去屋里端水果,嘴里念叨着 “慢点吃,没人跟你抢”。这场景,像极了咱们自己家 —— 妈妈总嫌你瘦,爸爸话不多却总在默默看着你。
尼格买提在节目里说过,每次回这个院子,就像 “充电”。春晚舞台再大,主持再成功,都不如回家吃一碗母亲做的手抓饭。“院子里的葡萄熟了,我爸会给我留一串最甜的;我妈知道我爱吃酸奶粽子,提前好几天就泡上糯米。” 他说这话时,眼睛亮晶晶的,不像在央视舞台上那个滴水不漏的主持人,就只是个被爸妈疼爱的小儿子。
二、高知父母:教他 “读书”,更教他 “生活”
尼格买提的爸妈,可不是普通的老人。
他父亲是真有学问。早年在新疆大学教过书,后来又做了编辑,肚子里装着满当当的墨水。家里的书架从地板顶到天花板,摆着维吾尔语的诗集,汉语的名著,还有些外文的画册。尼格买提小时候,父亲总把他架在脖子上,指着书里的字念:“这是山,这是水,这是咱们的家。”
老人家不仅学问深,还特别 “潮”。尼格买提说,父亲 70 多岁还学用智能手机,会刷短视频,会用微信视频通话。有次尼格买提在外地录节目,父亲半夜发消息:“你今天主持时领带歪了,下次注意。” 他笑着说:“我爸比我粉丝还关注我。”
他母亲更不简单。早年在电视台做过编辑,见过大场面,却把日子过得烟火气十足。她会做一手好饭:手抓饭里的羊肉炖得烂烂的,胡萝卜甜丝丝的;酸奶粽子浇着蜂蜜,酸中带甜;烤包子的皮酥得掉渣,馅儿里的洋葱和羊肉香得能勾人。尼格买提带撒贝宁回家时,撒贝宁一口气吃了三个烤包子,说:“阿姨,您这手艺能开饭馆了!”
这对高知父母,教尼格买提的从来不是 “要当多大的官,赚多少钱”。小时候他考了全班第一,父亲没夸他,只说:“成绩好是本分,做人好才是本事。” 他第一次在学校主持节目紧张到忘词,母亲没怪他,只是拉着他的手说:“上台不是为了让别人夸,是为了把话说清楚,把事做好。”
所以尼格买提身上,总有种特别的 “稳”。在春晚舞台上,哪怕出现突发状况,他也能笑着圆过去;和嘉宾聊天,不管对方是大明星还是普通人,他都听得认真,问得真诚。撒贝宁说他 “像杯温水,不烫人,却能暖到心里”。这股劲儿,不是天生的,是那个新疆小院里,父母一点点教给他的。
三、从 “好学生” 到 “名主持”:家是他的底气
尼格买提不是一夜成名的。
他小时候就是个 “别人家的孩子”。在新疆的学校里,他是班长,成绩常年第一,作文常被老师当范文念。那时候他就爱 “主持”,班里开联欢会,他总是自告奋勇当主持人,拿着个扫帚当话筒,站在讲台上有模有样地说:“接下来请欣赏某某同学的表演。”
后来考大学,他报了中国传媒大学。离家那天,父亲往他行李箱里塞了本《论语》,母亲偷偷抹眼泪,却笑着说:“到了北京好好吃饭,别想家。” 他在北京的日子,不算顺。刚开始练普通话,带着新疆口音,被同学笑 “你这话说得像唱歌”。他就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跑到操场大声读报纸,把舌头捋直了练,把嗓子练哑了就含胖大海。
毕业进央视,他从打杂做起。给前辈端茶倒水,记台本记到深夜,录节目时在台下举提词板。有次录节目到凌晨,他累得在后台睡着了,醒来发现手机里有母亲的消息:“儿子,别太累,妈给你寄了馕。” 他说,那一刻突然觉得,再苦再累都值了。
真正让他被全国观众记住的,是《开门大吉》。他穿着西装,笑容亲切,像个邻家哥哥,和嘉宾聊天时总带着尊重,哪怕对方是个普通人,他也听得专注。有次一个农村大姐上台,紧张到说不出话,他就笑着说:“没事,咱们就像在你家院子里聊天一样,想说啥说啥。” 那期节目播出后,很多人说:“这主持人,真接地气。”
后来他主持春晚,站在亿万观众面前,却一点不慌。因为他知道,不管台上多热闹,台下总有两个人在电视机前等着他回家。有次春晚结束已是凌晨,他赶最早的飞机回新疆,推开家门时,父亲在院子里扫雪,母亲在厨房煮饺子,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响,像在唱着歌。他说:“那一刻,比任何掌声都让我踏实。”
四、生活的波折:家是他的避风港
谁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尼格买提也一样。
他的感情经历不算顺利。早年和妻子帕夏古丽的婚姻,曾被很多人羡慕。两人是经朋友介绍认识的,帕夏古丽温柔贤惠,会陪他回新疆看父母,会在他忙的时候默默打理家里。可后来,因为对未来的规划不一样,两人还是和平分开了。
那段时间,尼格买提很低落。录节目时常常走神,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母亲看在眼里,没多说什么,只是每天变着花样给他做吃的,早上端碗热奶茶,中午炖锅羊肉,晚上煮碗汤面。父亲呢,就拉着他在院子里下棋,故意让他赢,然后慢悠悠地说:“输盘棋算啥?日子还长着呢。”
更让他揪心的是母亲生病。疫情期间,母亲突然查出身体有问题,需要住院。那时候他正在外地录节目,连夜赶回去,在医院守了半个月。他给母亲擦身、喂饭、读报纸,像小时候母亲照顾他那样。母亲拉着他的手说:“妈没事,你别耽误工作。” 他红着眼圈说:“工作再忙,也没有您重要。”
从那以后,他更爱回家了。不管多忙,每个月总要抽几天回新疆。陪父亲在院子里晒太阳,听他讲年轻时候的故事;帮母亲摘菜、做饭,哪怕只是剥个洋葱,他也做得认真。他说:“以前总觉得要多赚点钱,买大房子给父母住,现在才明白,他们要的不是大房子,是我能常回家。”
撒贝宁常说,尼格买提是 “央视最恋家的主持人”。录《你好生活》时,节目组去了新疆,尼格买提带着大家回了家。他给撒贝宁、康辉介绍院子里的花:“这是我妈种的月季,那是我爸养的多肉。” 语气里的骄傲,比介绍春晚舞台时还足。康辉说:“看着他在院子里忙前忙后,才明白他为啥总能那么温暖 —— 因为他心里装着家。”
五、结语:家从来不是终点,是起点
尼格买提在节目里说过一句话:“春晚的舞台再大,也大不过我家的院子;观众的掌声再多,也多不过父母的一句‘回来了’。”
这话挺实在。我们总在追远方,以为那里有更好的风景,却忘了回头看看:那个等你回家的人,那桌冒着热气的饭,那个永远为你亮着的灯,才是最该珍惜的。尼格买提的幸运,不是因为他成了著名主持人,而是因为他一直知道,家是他的根。
那个新疆小院还在。葡萄藤会继续爬,月季会接着开,父母会在门口等他。而尼格买提,会带着院子里的暖,继续在舞台上发光。因为他明白:家从来不是拖累,是底气;不是终点,是让他有勇气走向更远的起点。
这个时代太吵了,但总有一些声音,能穿透喧嚣,直抵人心。比如父母的唠叨,比如院子里的风声,比如尼格买提那句笑着说的 “我回家了”。愿我们都能听懂这些声音,常回家看看 —— 毕竟,那里有世界上最暖的光。
编辑
分享
在文中添加一些韦唯与父母的故事
展开描述尼格买提与父母相拥而笑的画面
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