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从来不缺“扮无辜”的演员,特别是那些站在光鲜亮丽的舞台上,演惯了体面角色的男演员。他们通常靠几句轻描淡写的“我当时不在场”或“我不清楚”就想让自己逃过风暴。但这一次,王阳没能躲过去。
十三年前的旧事,大家几乎已经淡忘。谁能想到,孙菲菲突然抛出一记“回马枪”,把“剧组沉默的男主”王阳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不是炒作,也不是无端指责,而是她手中握着真实的证据,按住王阳的脸,把他这些年精心打造的“无辜”“隐忍”“绅士范”形象,撕得粉碎。
这一巴掌,实在不轻。
王阳:你不是没说话,而是说错了话
事情要从一段“血色恋情”说起。
2010年,孙菲菲在剧组遭遇暴力事件,背后的一系列龌龊内幕早已浮出水面。导演张汉杰指使自己的侄子与制片人联手动手,将女演员暴打致伤,甚至把她打进了医院。那些在场的人、知情的人,以及那些装作不知情的,内心其实都清楚得很。
那时候,王阳干了什么?在一次采访中,他表示,“我不相信导演会做出这样的事,觉得导演人挺好”,并且顺便补了一刀:“我不在现场。”
这话怎么听都不对劲。你明明站在风暴中心,选择保持沉默也就罢了,偏偏还要出来给加害方洗白?
如果没有孙菲菲后来揭露真相,可能很多人真信了他那套“旁观者清”的说法。结果,孙菲菲清楚地记得,当时导演已经跑路,她和王阳以及其他几位演员一起在宾馆里讨论事态。当时她说,王阳并不是“不知情”,而是“太清楚了”。这不是误会,而是早已精心计算过的站队。
最讽刺的是什么?2023年孙菲菲发文控诉后,王阳第一时间打电话求她“帮个忙”。他说自己被网友骂得很惨,心里难受,想让她发条微博帮他澄清。孙菲菲那时还不知道他曾经发表过那些“偏帮导演”的言论,于是心软了。她在微博下留言,说他“不在现场,希望大家不要为难他”,硬是把他从风暴中拉了出来。
但这一次,她终于看清了——她帮的人,根本不是沉默者,而是帮凶。
她帮他度过了风暴,而他却转身离开了。
最痛心的地方在于,孙菲菲信错了人。
她原以为,王阳那句“我被骂得很惨,你能不能帮我澄清一下”背后是有一些真诚与悔意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王阳那通电话,其实只是精准地利用了她的善良和公众对“沉默者”的同情心。更可怕的是——他竟然要求她在自己回应微博下留言,说这样“更好看”。她照做了,结果留言发了之后,他既没公开感谢她,也没给她发私信,仿佛这个人从她的世界中消失了。
回头想想,当年他并不是“站错队”,而是从一开始就清楚自己站在哪一边最安全、最舒服。他知道沉默未必能保全自己,于是才故作“我不信导演会这样”这种中立的说法,实际上是在为导演开脱。
可怕的是什么?最可怕的,是他这一招用了一整整13年,居然没有人揭穿。
孙菲菲这次,不再装作什么都不懂,也不再害怕。
有人说她这次动作太大,是不是在借机炒作、引起争议?
但你仔细看她的表达,并不是情绪失控,也不是一味的指责,而是条理清晰,证据确凿。13年来,她承受了太多。曾被贴上“难搞”“作”“炒作咖”的标签,甚至被整个行业排斥。而如今,她终于说:“不再憋着了。谁造的孽,谁就自己吞。”
那段长达10分钟的视频,她并不是在发泄,而是在交代。在视频中,她说:“我这辈子最怕的,不是冷眼,而是背叛。你可以不帮我,但你不能踩着我往前走。”这句话就像一根针,直接扎进了所有“假中立”人设的脸上。
她还揭开了王阳那句“我没义务保护你”的潜台词——你或许没有义务,但你有没有底线?知情却说假话、装无辜,借着热度博取好感,最后连一句感谢都没有,这不是沉默,这是利用。
“无辜男主”人设彻底崩塌
王阳一直没有回应,是心虚,还是算计?没人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位在访谈中温文尔雅、镜头前总是自持的“好好先生”形象,已经在公众眼中彻底崩塌。现在,他要么就该真诚地回应,要么就准备迎接风暴吞噬掉他的最后一点人设。
孙菲菲这一巴掌,不仅打在了王阳身上,也打在了整个娱乐圈那些惯于沉默、为了保全自己而选择明哲保身的人们身上。别以为藏在镜头背后撒撒谎、装装傻就能瞒天过海。你以为13年都能翻旧账,接下来你还有什么底气去说“我以为她忘了”?
最后
孙菲菲这一番做法,不是流量反转,也不是情绪的碰瓷,而是一场迟到的回击。她用真相打破了王阳这个“无辜男主”的人设,告诉所有人一条特别重要的真理:
“不是每个人都该为你保密,也不是每一份善良都应该被你用来包装自己。”
这场舆论战,没人是全然的胜利者。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人设可以被演绎,但真相永远无法伪装。演了13年的“无辜”,最终会在一句“你当时说了什么”中,彻底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