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看到东极岛的路透照,我几乎认不出朱一龙和倪妮了。朱一龙的皮肤晒得黝黑,倪妮素颜出镜,头发乱成一团。那一刻,他们仿佛已经不再是平时镜头下光鲜亮丽的明星,而更像刚刚经历过风浪、从海上爬出来的渔民。
这两位的转变,也揭示了影视圈“为戏献身”的真实含义。导演管虎拍戏向来讲求真实,“真刀真枪”的方式从来不马虎。拍摄《八佰》时,他就要求演员们提前三个月接受军训,大家都晒得像个黑炭。到了这次的海岛题材剧,他直接给了一个命令:“渔民晒多久,你们就晒多久。”因此,朱一龙和倪妮这次真的“较上了劲”。
朱一龙在拍摄东极岛时,常常光着膀子站在海船上,晒得肩膀和背部分层,晒得像一片烧焦的土地。暴晒的地方,明显可以看到晒脱皮的痕迹,而衣服遮住的部分依然是原来的肤色。看到这样的剧照,有些网友怀疑是不是在作秀,认为现在后期技术这么发达,调整肤色不过是分分钟的事。“怎么可能真的在太阳下晒成这样?”他们说。可是,作秀能晒成这样,脖子都脱皮,晒出那种无可挽回的色差吗?
朱一龙前阵子的活动照中,他穿着白衬衫,西装搭配,经典的绅士风度;而东极岛的路透照看过去,他简直像变了一个人。因为他演的是一个长期在海上生活的渔民角色,他为了更好地融入角色,每天都站在太阳下暴晒,尽力还原角色的真实。
紫外线在海边特别强,即便只是单次暴晒,皮肤都可能会被晒伤,何况是长达数月的曝晒。倪妮的造型也颠覆了大家对她的印象,穿着粗布衣裳,皮肤黑得像是经过长期暴晒。她的脸和胳膊反射出海岛阳光的强烈光泽,与她平时出现在红毯上的白皙皮肤简直判若两人。
据说,为了更好地贴合角色,她每有空闲就晒太阳,休息时间则向当地渔民学习织网等技能。倪妮晒黑后的模样,像是一个地道的海边姑娘。对于女演员来说,这种付出真的很不容易,晒伤后的皮肤老化速度非常快,一旦晒伤就很难恢复。
有观众质疑他们是否在“作假”,但是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假的掩饰是没法掩盖真实的。化妆和海风、太阳晒出来的效果完全不同。
回顾朱一龙和倪妮的演艺经历,我们会发现他们为角色而“豁出去”的精神其实并非偶然。朱一龙的“较真”态度早就有迹可循。当他拍摄《人生大事》时,为了演好殡葬师莫三妹,他特意在殡仪馆待了半个月,和师傅学化妆时,他的手抖得像筛糠,表面上看似演技,实际上是他的真实恐惧。后来的师傅评价他说,“你眼里有色彩了”,这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真正把自己当作角色的一部分。
倪妮更不用说了。在拍摄《金陵十三钗》时,为了提高英语口语,她每天在手心上写下台词,有空就练习。为了能够演绎好角色,她花了三年时间参加了严格的训练,研究角色的形体和服装,力求做到完美。尽管她本身是南京人,南京话对她来说不难,但她依然反复打磨,以确保角色的真实性。正是这些默默付出的努力,才让倪妮成功塑造了玉墨一角,给她的演艺生涯带来了新的高峰。
然而,并非所有演员都愿意为了角色付出如此多的努力。如今的影视圈,有太多人把敬业的标准拉得低,按时到场算敬业,背完台词就算敬业,甚至不用替身就已经算做到了极致。吴京是其中的佼佼者,拍戏时始终坚持亲力亲为,危险戏份从来不依赖替身。为了演戏,他曾经受过60多次伤,缝过100多针,他的敬业精神值得尊敬。
如今,很多演员急功近利,依赖后期技术走捷径,而忽略了对角色的打磨。可观众并不会买账,敷衍的角色演绎,最终只会让观众感到空洞和冷漠。相反,那些真正为角色献身的演员,才会打动观众的心。
有些人认为演员只要演得像就好,但“像”和“是”之间,差距有多大,谁能真正明白?“像”只是表面,而“是”,是演出来的灵魂。渔民晒黑的皮肤中蕴藏的是辛劳的痕迹,劳动者手上的茧子传递的是勤奋。正是这些细节,让角色从不需要多言,只是站在那里,已经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朱一龙和倪妮在东极岛晒黑的皮肤,是他们为角色付出的最好证明。没有任何宣传能够比得上这种真实。比如“济公爷爷”游本昌老师,他为了塑造疯癫的僧侣形象,常常只睡四个小时。在高温下拍摄吃变质肉的戏时,肉已经发臭,但他依然忍着恶心完成拍摄。游老师始终坚信,“观众的眼睛能看破虚假”。
有一句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时至今日依然适用。朱一龙和倪妮通过这次东极岛的形象转变,给所有演员上了一课。真正的演员不怕打破自己的舒适区,敢于挑战偶像包袱,为了角色能付出一切,这才是对表演最大的尊重。
朱一龙和倪妮的晒黑皮肤可能会随着时间恢复,但他们为角色留下的“真”,将永远印在镜头里。演戏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努力。正如我们所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真正投入,观众才会感同身受。
观众不会记得谁的皮肤最白,但他们会记得谁的角色最“活”。真正的演员,从不怕打破自己,因为每一次的打破,都是为了更好地重塑角色。就像东极岛的礁石,被海浪拍打了千百年,才形成了它独特的模样。而演员,也正是通过角色的“打磨”,才能闪耀出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