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电影版:权力与职场的跨越千年映射
文/新潮观鱼
当李善德孤身一人,凭借一匹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抵达贵妃的诞辰庆典时,他带来的是岭南两百丛荔枝中唯一“幸存”的一瓮新鲜荔枝。电影镜头定格在那颗荔枝的特写上,却没有展示贵妃品尝的场景。这一微妙的镜头语言,深刻讽刺了古今通用的权力异化与职场规则,也让《长安的荔枝》成为一个被多次改编的文化现象的核心。在经历过电视剧版口碑的争议后,电影版由大鹏执导并主演的《长安的荔枝》终于于7月18日上映。面对“职场轻喜剧”与“热血燃片”的双重标签,观众的期待能否得到满足?它是否能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引起共鸣,成为市场的“救市片”?
大部分观众此前普遍认为,《长安的荔枝》原著的篇幅更适合改编成电影形式。对于那些已提前观看过影片的观众,新潮观鱼给出了“预期管理”的建议:如果你对古今结合的题材有较高接受度,并将其作为一部轻松的商业片来看,那么影片的还原度与完成度值得称赞,某些改编更是比原著更具可看性;但如果你期待大鹏在小人物悲喜剧领域的经典手法,特别是在上影节上他所激昂的宣言(“一定会掀翻暑期档”、“这部片子与传统古装片截然不同”、“观众会为之燃起来”)之后,那可能会感到些许失望,究竟是否达标,见仁见智。
苏谅:从干瘦老者到“窝囊富二代”
电影版对原著人物的改编显而易见,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便是苏谅的形象塑造。在马伯庸的原著中,苏谅是一个干瘦、老态的胡商,拥有典型的“胡商”形象:高鼻深目,下颌三绺黄髯。然而,在电影版中,苏谅被塑造成了一个富家二公子,身处家族政治压制之下,形象和动机都更为现代化。这个被哥哥压制的富二代与李善德相遇,看中李善德手中通行符牒和免税特权,希望通过帮助他来证明自己并非无能的“窝里横”。
大鹏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这一改变的初衷是为了让苏谅资助李善德的动机更加贴合故事情境。大鹏与马伯庸讨论时,马伯庸兴奋不已,并为苏谅的哥哥起了名字——“苏源”。这个名字不仅象征着苏谅对李善德的情感诉求,也巧妙地将“原谅”与“良”两个音节融入其中。
随着角色的调整,苏谅的象征意义也得到了提升,从一个仅仅追求利益、为人天真的商人,变成了一个在家族压迫下追寻自我价值的普通人。电影版中,苏谅与李善德的误解得到了更好的化解,甚至赋予了他“波斯发财”的结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李善德绝望时,苏谅的意外援手为影片带来了一丝温情。大鹏还特别提到,苏谅的造型和着装是白客自己挑选的,精心设计的细节展示了苏谅的不自信与单纯。
职场轻喜剧与古今交融
电影的前半段,确实有许多喜剧元素的融入,尤其是与一些现代网络梗的结合,为影片增添了一丝轻松气氛。宋小宝、付航等喜剧人纷纷登场,片段中不时冒出的现代幽默,给人一种唐代版“年会不能停”的错觉。与此同时,电影还原了原著中的一些细节,使得观众第一次得以通过视觉感知原著中的场景。比如,李善德发明的“荔枝运送路线记录簿”,如同唐代版的“甘特图”,为电影增添了些许幽默感。
然而,影片的笑点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的密集度。在上海的点映场,虽然有一些搞笑包袱,但并没有引发预期中的笑声。当前,脱口秀节目、喜剧综艺的演员们似乎已成为电影的“新常态”,如果这些演员能够与剧情高度契合,效果往往事半功倍。但如果他们只是为了“团建式”出现,扮演次要角色,往往会影响影片的整体观感,导致“综艺化”的倾向,使观众难以进入故事的情境。
在这轻松的氛围中,值得注意的是几个情感高点的角色。首先是林邑奴(刘俊谦饰),他为影片注入了一丝情感的升华。刘俊谦在剧中的表现非常抢眼,尤其是在角色的化妆上,耗时五小时打造的特效妆让观众几乎认不出他本人的面容。影片中的林邑奴口音也成为话题,尽管他的“日韩口音”颇具异域风情,但这种小细节却为角色增色不少。
第二个值得一提的角色是李善德的妻子郑玉婷(杨幂饰)。虽然影片中她与李善德的家庭戏有些许尴尬,但在李善德经历重重艰难归来,与妻子重逢的那一刻,影片找到了情感的支点。木棉花的纷飞,给这一幕增添了几分温暖与动人。
权力、职场与人生百态的映射
影片的高潮之一,是李善德与杨国忠(刘德华饰)的对峙。此场戏中,李善德通过一番激烈的言辞表达了自己对不公正待遇的愤怒,力声质疑当朝右相的荒谬行为,这一段话语显得十分铿锵有力,为角色的底色增添了几分重量。但这一段表演是否有过度理想化的成分,仍然是众多观众讨论的焦点。
影片通过一场戏中提到的“荔枝是否真的是贵妃想吃”这一问题,也在暗中揭示了当代职场的荒诞现实。正如影片中杨国忠所言“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这句话无疑反映了权力体系如何通过层层加码,制造出虚假需求,推动着各方人物疲于奔命。
在这层层加码的职场规则下,李善德便是一个典型的执行者。随着电影的推进,观众不仅会感受到千年前的职场挣扎,也会反思自己是否身处类似的“权力漩涡”中。
总结:娱乐与深度的平衡
如果用一部中等偏上的古装职场寓言片的标准去看,《长安的荔枝》无疑值得一看。影片虽然没有达到大鹏宣传时的“翻天覆地”的效果,但其在古今交织的职场讽刺、角色深度、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面对现代电影市场的细分化观众群体,它的表现无疑为那些对古今交融、职场故事充满兴趣的人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然而,若期待它如大鹏所言成为暑期档的“救市片”,这或许会引发一定的落差。在深度与娱乐性之间,《长安的荔枝》试图寻找一个平衡点,虽然完成度相对较高,但仍需更多精细的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