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犹如一个演绎梦想与幻灭的舞台,在同一个夜晚上演着截然不同的故事。一边的影厅座无虚席,爆米花与笑声飞扬,另一边却是一片死寂,电影悄然开场,又悄无声息地散场,只剩下让人心碎的数字,冷得刺骨。2025年7月2日,内地电影市场上演了一场极致的悲喜交响曲。
在这一天,一部好莱坞的巨作——《侏罗纪世界:重生》,首映票房狂揽7027万,不仅刷新了大盘的数字,还带动了整个暑期档的市场回暖,将工作日票房拉回1亿元以上,宣告了暑期档的“王者归来”。而在这片喧嚣的光环下,另一部国产电影《哈利与莱生》悄然重映,却仅收获了743元票房,28位观众的青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7000万与700元,天堂与地狱,不过一墙之隔,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侏罗纪世界:重生》无疑是一部拯救市场的英雄。它的出现,如同一剂强心针,打破了市场长时间的沉寂。此前的电影市场充满了低迷与焦虑,而这部影片的到来,仿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令影院排片经理终于敢将30%以上的银幕资源交给它。而它,也用64%的票房占比回报了这份信任,成为了夏季档的“票房王者”。
作为一部“软重启”作品,《侏罗纪世界:重生》巧妙地将主角换成了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寡姐”斯嘉丽·约翰逊,剧情也与前作脱离,降低了观影门槛。电影通过恐龙横扫天际的壮观画面,简单直接的冒险故事,满足了观众对纯粹娱乐的渴望。尽管剧情被一些影评人批评为“套路化”,但对于那些只想度过一个娱乐时光的观众来说,这已是足够的精彩。各大平台预估,该片最终票房将轻松突破10亿大关,提前锁定了暑期档的冠军宝座。
与这头“霸王龙”相比,其他影片的光芒显得暗淡无光。即便是曾经火爆的强IP《名侦探柯南》,或是另一部好莱坞大作《F1:狂飙飞车》,都被这股恐龙狂潮吞噬,黯然失色。这似乎也再次证明了一个现象:中国观众对“怪兽电影”有着无法抗拒的热情。当所有人都沉浸在恐龙的奇观中时,几乎无人注意到《哈利与莱生》的默默无闻。
然而,这部电影的故事,或许比电影本身更为戏剧化。早在2019年,《哈利与莱生》曾有过一次上映,当时的票房成绩令人大跌眼镜——零票房,连一个观众都没有。虽然影院排片了这部电影,但没有一个观众为它买单,最终电影被迫下线。通常这种情况的电影会迅速转向网络平台,稍微收回一点成本,但导演马和平,这位曾出品过吴樾版《连城诀》等知名剧集的制片人,选择了一个极为“执着”的方式:他将电影雪藏了整整六年,不上线网络,坚决要求它重返大银幕。
六年后,机会终于来临,但与《侏罗纪世界:重生》这样的超级大片直接对抗,显然是“注定失败”的。最终,《哈利与莱生》首日票房仅为743元,28位观众为它买单,尽管相比六年前的“零票房”已经有了“巨幅增长”,但这份悲凉的数字仍让人心生一丝惋惜。导演花费了六年的时光,为这次重映做足了准备,却只换来28位观众的支持。究竟,这份坚持,是值得尊敬的“电影匠心”,还是一种与现实脱节、不识时务的“堂吉诃德式”悲壮?在市场的严酷法则面前,这样的勇气是否还有意义?
《哈利与莱生》的故事并不复杂:它讲述的是两个孤独孩子之间的友情。哈利是一个从澳大利亚回国的混血儿,倍感孤独;莱生是一个因患艾滋病而被隔离的本地男孩。影片描绘了这两个孩子如何突破偏见,建立真挚友谊的过程。影片的立意无疑是善良而崇高的——反对歧视,倡导关爱。但在呈现上,它却犯了致命的错误。根据极少数观众的反馈,影片充斥着强烈的说教意味,像是一部德育宣传片,而不是一部商业电影。尽管它试图传递美好的价值观,却未能通过精彩的故事和丰满的人物去包装这些思想。
一部电影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哪个更重要?《哈利与莱生》虽有崇高的立意,却因为枯燥的叙事陷入了困境。相比之下,《侏罗纪世界:重生》剧情简单,特效震撼,虽然并不深刻,但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它更能提供即时的娱乐享受。我们是否应当对一部电影仅因“出发点好”就给予宽容,而忽略它的艺术缺陷?
《哈利与莱生》的极端案例,暴露了电影市场最真实、最残酷的“丛林法则”。这是一个赢家通吃的世界。当一部超级大片出现时,它不仅吞噬了最小的猎物,还压缩了所有同类影片的生存空间。市场资源有限,观众的注意力也有限。当一部大作占据了绝大部分排片和话题时,其他电影无论大小,都将面临困境。
这种“一部电影撑起大盘,其他影片陪跑”的局面,是否健康?是否会导致电影类型的单一化?那些有创意、有思想却缺乏商业卖点的中小成本影片,是否会在这种格局下彻底失去生存空间?作为观众,我们是更享受大片带来的视觉冲击,还是渴望看到一个更为多元化、更充满创新的电影市场?
7月2日,注定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历史性一天。它不仅因《侏罗纪世界:重生》的强势而闪耀,更因《哈利与莱生》的悲剧而深刻。或许,当我们在为恐龙的特效而惊叹时,也该留出一秒钟,去思考那个只有28名观众的影厅里,那份坚持与梦想。毕竟,正是这些成功与失败交织的故事,构成了电影世界最真实的面貌。
你又如何看待这场影院里的悲喜剧?